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理財 > 理財案例 > 正文

字號:  

提高收益 給你退錢?金融局提醒四類騙術需防範

  • 發佈時間:2015-09-04 07:20:00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傅洋  責任編輯:吳起龍

  股市的持續震蕩讓不少市民退出了權益類投資市場。眼下,錢往哪兒放成為許多投資者正在考慮的問題。在人們正重新安置理財資金之時,不少騙子也盯上了這塊肥肉。近期,打著理財旗號的詐騙花樣層出不窮。

  謊稱幫銀行“提高收益”

  近日,市民吳小姐接到一個神秘電話,説自己是某銀行的客戶經理,來做客戶服務調查。吳小姐確實在這家銀行買過一個人壽保險,不過僅僅購買渠道是在這家銀行,之後的服務都是由保險公司來維護的,和銀行也沒有什麼關係。

  電話裏的人似乎對吳小姐個人情況瞭如指掌,能説出她的姓名、年齡、家庭住址,還知道她購買的這份保險的保額、期限以及每年收益。“我們就是覺得您這款保險收益率太低了,每年只有2.5%,我們想幫您提高收益。”電話裏的人這樣解釋,並請她有空來公司詳細談談。

  吳小姐詢問了這個人的銀行工號,對方支支吾吾沒有直接回答。只是説,公司是這家銀行的上游單位,對銀行的理財産品負責。由於這款保險收益率低,銀行遭到不少客戶投訴,他們則是專門幫著客戶解決問題的。

  “我也不太信,就是想看看他們想怎麼著。”出於好奇心,吳小姐來到這家公司,他們自稱和銀行合作,幫著客戶提高收益。幾番遊説她把這份保險退了,購買他們的理財産品。這家公司提供的理財産品年收益為8.5%,但投資方向和信用擔保完全模糊不清。

  “這誰敢買?保險收益低點,還是保本的。買一個不明不白的公司理財産品,説不定明天錢就被卷跑了。”吳小姐説,自己算警惕性高,有人可能腦子一昏就受騙了。而銀行保險産品不少是老年人購買的,他們在騙子的遊説之下,就更容易上當。

   “給你退款”是誘餌

  手機銀行也容易被騙子盯上。近日,一位投資者在網上公佈了其受騙經歷,讓人膽戰心驚。

  劉女士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拍拍網的客服,問其是否有一張尾號是×××的銀行卡,該卡在網上消費了大筆金額,問是否本人消費,同時銀行的短信通知幾筆大金額的轉出提醒。她回復沒有任何消費活動。對方客服説先退回一小部分資金,銀行短信同時提示有筆資金到賬。對方客服説那是退回的資金。剩下的資金由於數量太大需要認證密碼才能轉回,需要提供認證密碼。當這位投資者意識到遇到銀行詐騙,果斷報警。

  不要以為沒有給對方認證密碼資金就安全了。當劉女士用手機銀行查賬,發現手機銀行登錄不了,改用電腦登錄網上銀行,告知賬號由於三次密碼錯誤已被凍結。她立刻拿銀行卡到最近的ATM機查賬,發現資金就剩最後被退回的那部分,大量的資金已被轉走。

  在銀行客服指導下,劉女士發現資金被詐騙犯買了理財産品。如果不在當天晚10點撤銷的話,該筆業務就會成交。這起騙術實際是,騙子通過非法手段得到被騙者手機銀行的賬號和密碼,購買理財産品。然後用其他手機登錄輸入錯誤三次凍結,讓受騙者相信錢被轉走又轉回。銀行短信只是提醒你資金被轉入或轉出,但不會提示資金的去向。騙子開始打電話,同時做好轉賬的準備,一騙到認證密碼,立刻轉錢。

  “太可怕了。”劉女士心驚之餘,也總結了一下防範須知。安裝手機銀行的手機儘量不要安裝不明來路的軟體,特別是遊戲。給賬戶支付加上限額,即使有損失也是在可控範圍之內。給所有的賬戶資金轉入轉出加上密碼認證,有些銀行的資金轉入轉出默認是不開密碼認證的。

  新騙術需要仔細識別

  數據顯示,僅2014年北京就新發非法集資案件89件,集資人2.1萬人,涉案金額172.6億元。P2P網貸類、投資理財類、私募股權投資類等案件呈爆發態勢。

  北京市金融局介紹,金融詐騙有幾種新形式需要警惕。一是假冒民營銀行的名義發售原始股或吸收存款。二是發售虛假的理財産品;虛構借款方,以提供借款擔保名義非法吸收資金。三是打著境外投資旗號,假冒或者虛構國際知名公司設立網站,並在網上發佈銷售境外基金、原始股,誘騙群眾向指定的個人賬戶匯入資金,然後關閉網站,攜款逃匿。四是以“養老”的旗號非法集資,比如通過舉辦所謂的養生講座、免費體檢、免費旅遊引誘老年群眾投入資金。此外,還有以毫無價值的收藏品作為工具,承諾在約定時間後高價回購,然後攜款潛逃。

  另外,吳小姐遇到的誘導退保買理財産品也是近期的一個突出問題。北京保監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常見非法手段是冒充保險公司工作人員銷售P2P産品,或者藉口送禮品或進行保單升級,進而獲取消費者保單號、身份證號和銀行卡號等個人資訊,引誘消費者退保後“升級”購買P2P産品。未到期退保會有一定現金價值的損失,監管部門也提醒大家要警惕這類騙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