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談五險一金:讓“手頭”的錢更多些

  • 發佈時間:2016-04-25 08:51: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偉瑩

  既要築牢“五險一金”這道安全屏障,又不能給企業增加過重的負擔,不能給人們當下的生活帶來太大影響

  “工資條上的收入是8000元,可拿到手的不到5000元。雖然收入不低,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近兩年,企業職工的工資漲得不慢,但仍能聽到這樣的抱怨。

  打工族感覺收入漲得不多,企業有苦難言:給職工漲300元的工資,企業就要掏出500元,讓企業承受了很大壓力。

  企業多掏了錢,職工卻沒多得,錢都去哪兒了?主要是用在了“五險一金”上。“五險一金”,指的是職工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公積金,主要是由企業和職工按照工資的一定比例來共同繳納。在很多地方,這一比例已佔到職工工資的40%以上。

  職工漲工資,企業要出兩筆錢:既要掏漲工資的錢,又要多繳“五險一金”,背負雙重負擔;職工的工資漲了,也拿出錢來按比例多繳“五險一金”。這樣一來,企業花了不少錢,勞動力成本明顯上升,但職工的“獲得感”不強,手頭可支配的現金並不多。

  實際上,“五險一金”這道安全屏障對老百姓很重要,關係到人們未來的生活品質。如果缺少了養老、醫療、失業等基本的社會保障,個人和家庭抵禦風險的能力下降,怎能生活得安穩?問題的關鍵是要把握好平衡,在築牢“安全屏障”的同時,不給企業增加過重的負擔,不給人們當下的生活帶來太大影響。

  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決定,從今年5月1日起兩年內,階段性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費率和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這是在去年已適當降低失業、工傷和生育三項社保費率的基礎上,再次降低“五險一金”繳費,目的就是讓企業多卸一點負擔,讓職工多拿一些現金。初步測算,這次“放大招”,每年可減輕企業負擔1000多億元。

  不過,也有人擔心:降低“五險一金”繳費,眼前的負擔是減輕了,但會不會影響未來的保障水準?特別是養老金能否按時足額發放?應該説,在有條件的地區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率,不會影響社保基金平穩運作。就拿養老保險來説,截至2015年底,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超過3.4萬億元,相當於17.7個月的支付水準。而且,隨著養老金入市的啟動,基金市場化、多元化、專業化投資運營也將有突破性進展,3萬多億元的養老保險滾存結余資金,保值增值的渠道正在拓寬。

  此外,頂層設計上也對養老金資金做了必要準備。比如,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由中央政府集中的國家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目前資産規模已達1.6萬億元。一旦養老金出現缺口,這部分錢就能頂上來。同時,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也已提上議事日程。國有資産上百萬億的雄厚“家底”,是社會保障的強力支撐。可以説,百姓養老金的發放有著多重制度保障。

  降低“五險一金”繳費,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要舉措。企業負擔減輕了,創業創新的動力會更足;人們手頭的現金多了,花錢消費才更有底氣。當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這一招對於增強企業活力、促進消費增長、改善百姓生活,無疑將産生積極作用和廣泛影響。

  在降低“五險一金”繳費的同時,還要關注企業的隱性負擔。比如,一些地方財政收入中,非稅收入明顯增加、居高不下;一些強制壟斷的經營服務性收費多、不合理現象也很突出。不規範的收費,不僅給企業帶來沉重負擔,還擾亂市場秩序,甚至成為腐敗滋生的土壤。這需要政府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大收費清理力度,真正把普遍性降費落到實處,讓企業輕裝前行,保持活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