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養老金痛點 是制度性缺口

  • 發佈時間:2016-03-28 00:30:3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董登新  責任編輯:胡愛善

  何謂“養老金缺口”?這個曾經在網路世界出現頻率最高、社會議論最熱的流行術語,一直無人準確定義,更沒有什麼權威解釋。雖然不少專家、學者、媒體及官員都在談論或討論養老金缺口問題,但卻無法達成概念上的共識,因為每個人對養老金缺口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比如,有學者版,也有官方版;有現實版(靜態),也有預測版(動態),還有是否剔除財政補貼的養老金缺口,如此等等。

  總之,無論分歧有多大,關於養老金缺口的討論與爭議,反映了民眾對養老金未來支付能力的焦慮和擔憂,這一點倒是值得我們慎重思考並高度警惕。其實,養老金缺口大小,並不可怕,關鍵是要找到病根,及早拿出對策,防患于未然。

  筆者認為,中國養老金的最大缺口,實際上就是一種“制度性缺口”。如果制度存在明顯的缺口或漏洞,那麼,就要採用制度變革的辦法來解決或完善。否則,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總體上看,中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至少存在下列三大“制度性缺口”,它是導致現行的或未來的養老金缺口的根本原因,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第一,企業年金的缺失,使社保養老獨木難支。1991年國務院文件首次引入“補充養老金”的概念;2000年國務院文件首次將“補充養老金”改稱為“企業年金”;2004年國務院頒布企業年金“兩法”;2008年國務院在事業單位養老金“並軌”改革試點中,首次引入“職業年金”。時至今日,企業年金引入中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然而,它的發展卻始終停滯不前 ,無法有效擴面。中國民眾養老仍是單腿獨行,主要依賴國家社保,而形同虛設的企業年金,只是變成了某些壟斷或暴利行業僱員福利的“專利”,而無法成為普通民眾的養老支撐。因此,目前中國養老金的最大缺口之一,就是企業年金的缺失,或無法全面普及。

  第二,社保名義繳費率較高,但實際繳費率卻很低。從表面上看,中國社保繳費率較高,有人甚至誇張為“世界最高”,事實上,中國社保的實際繳費率卻相當低,這也是養老金缺口形成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中國標準版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很窄,只在城鎮企業職工推行。即便照此狹窄覆蓋面的城鎮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來考察,其實際參保率及整體繳費水準也是十分低下的。相當多的中小民營企業一般不給職工提供社會養老保險繳費,或者在繳費標準上卻往往採用繳費工資基數“打六折”的最低標準。此外,養老金“並軌”任重而道遠,截至今天,中國標準版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仍只覆蓋城鎮企業職工,這一制度的擴面顯得十分艱難。

  第三,人口老年化與過早退休形成現實反差與衝突。目前,在歐美地區及澳洲地區,各國法定退休年齡基本上都達到或超過了65歲,不少國家正在向67歲或68歲的退休標準靠近。即便在亞洲地區也有許多國家男女退休年齡已統一延長至60歲以上。相比之下,中國法定退休年齡不僅偏低,而且標準五花八門,尚未統一。大量勞動力過早退休,一方面不利於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造成勞動力資源的嚴重浪費;另一方面,過早退休會將更大的養老負擔轉嫁給下一代年輕人,這也是不公平的。

  綜上所述,中國養老金缺口的實質,就是一種“制度性缺口”,我們單純就缺口談缺口,是毫無意義的,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因此,解決養老金缺口的根本對策,就是要變革現行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架構,並進一步完善其制度要素。例如,儘早、儘快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以及城鄉居民納入統一的中國標準版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中來;採用“以稅代費”的做法,做實名義繳費率;統一男女退休年齡,並延遲退休年齡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