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險資深度介入銀行業 或遇程式滯緩混業監管等難題

  • 發佈時間:2015-12-17 09:18:16  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允  責任編輯:郭偉瑩

  險資看起來像是有“掌控”一切的野心,包括資産規模龐大的銀行。不過險資在銀行業的再進一步對應的是監管微妙的“程式滯緩”,包括股東、董事資格的審批滯緩,業內人士分析,或事關監管體制,也因需要厘清險資資金來源。

  或事關監管體制

  在富得生命人壽再度舉牌浦發銀行,並將持股比例提升至20%以後,業內關注的隨後一個進展是生命人壽將何時獲批股東資格,謀求董事席位,實現權益法入賬。

  但這並不是一個可以快速實現的目標。早在去年年末即已晉身為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的安邦,在民生銀行的股東資格至今仍待監管批准,董事席位亦然。相關人士或是市場中人在被問及進展緩慢的原因多表述為“很複雜”。

  一種説法是,股東、董事資格是否獲批只是“表”,“裏”是混業如何監管,在一切順暢之前,要設立“一大堆”防火牆。

  “這些險資進來能安心樂意接受這些防火牆?不搞關聯交易不可能,有關聯交易就會像某些機構一樣,內部迷失了方向。”接近監管機構人士認為,險資在銀行的股東資格、董事席位批准緩慢的原因只要在於體制沒理順,“有顧慮”。

  當前保險已深度介入銀行等多類金融機構,銀行亦有發起設立保險、基金、信託公司,金融機構混業經營態勢愈發明顯,不過保險、銀行、基金等按現有分業監管模式,分屬保監會、銀監會、證監會監管。

  關於監管,在去年年末,時任銀監會副主席的閻慶民認為當前應該採取主監管模式解決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現狀,比如主發起人為銀行就由銀監會主監管,主發起人為保險公司就由保監會主監管。同時建議應該設立統一高效的協調機制解決有效監管問題。

  但截至目前,建議並未成文落地,且當前的目光聚焦于“統籌監管”,“三會合一”的傳聞時常流轉。

  險資兇猛

  隨之而來的疑問是,安邦、生命人壽都非首個深度介入銀行業的保險公司,真正可視為第一個試驗田的為平安銀行

  至今年9月30日,平安保險集團及平安人壽利用自有資金共持有平安銀行55.68%股份,平安人壽旗下保險産品另持有該行2.27%的股份。

  平安集團對平安銀行的介入始於2011年,平安集團以其所持的90.75%原平安銀行股份及269億元現金認購了原深發展非公開發行的16.38億股股份,2012年,深發展更名為平安銀行。

  目前平安集團是唯一一個對大型股份制銀行實現絕對控股的保險集團,但對於這一試驗田的成效,未見官方定性表態,接近監管機構人士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做出的評價亦頗為審慎。

  不過,當下的境況是,靈活的險資正在充分地以小搏大,在已上市的8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險資深度或較為深度介入的銀行除了平安銀行,還有民生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截至10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産規模已達188.58萬億元,這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資産規模為35.59萬億。而10月,整個保險業總資産規模不過11.83萬億。

  梳理下來不難發現,這些被險資較為深度介入的股份制銀行一個相對的特性是股權結構較為分散,而國有股東持股比例較高的中信銀行光大銀行並非險資的“獵物”,目前中信集團持有中信銀行股份比例達到67.13%,光大集團與匯金持有光大銀行股份比例合計接近48%。目前,股權相對分散的全國性股份制上市銀行中,唯有華夏銀行未被險資深度介入。

  分析認為,險資來勢兇猛亦是監管審慎的原因。

  資金來源待厘清

  另一個頗讓監管顧忌也是延緩險資在銀行股東資格審批的因素是險資來源不清晰。

  除了平安集團控股平安銀行資金來源頗為明晰的為自有資金外,相關人士透露,其他深度涉足銀行的險資被認為資金來源不清晰,因此在監管對其股東資格審核過程中,需要厘清其中多少投入為自有資金,又有多少為“別人的錢”,所指“別人的錢”包括保費。

  介入興業銀行的為人保係,人保係通過各類保險類産品共計持有興業銀行股份比例為10.89%。相關人士稱,人保在興業銀行的股東資格審批亦耗時不短。

  安邦係目前持有民生銀行股份比例為15.54%,所投入資金來源分別為安邦人壽旗下穩健型投資組合、安邦財險旗下傳統産品、安邦保險集團傳統保險産品。生命人壽之於浦發銀行和安邦于招行類似。

  銀行業人士認為,“險資如果只是財務投資沒問題,如果控制就複雜了。拿保險産品去買股票,然後控盤,可能會遇到問題,不僅可能遭遇流動性風險,投資本身亦有風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