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新業務已被停增資仍無期 新光海航人壽何去何從?

  • 發佈時間:2015-12-07 07:0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偉瑩

  2009年成立的新光海航人壽,建成6年來,卻有3年時間被償付能力困擾。就在上個月23日,終因償付能力充足率-179.71%而收到保監會監管函,被暫停開展新業務。早在去年6月,股東方之一的新光人壽2.5億元增資款項已到位,而另一股東海航集團至今仍未繳納增資款。

  早在3年前,海航集團已欲出售新光海航股權,新光人壽也在尋覓合作夥伴,但由於兩大股東各佔50%股份,最終雙方對對方選定的對象都不滿意,股權轉讓問題始終擱淺。而海航集團壽險版圖上還擁有渤海人壽、華安財險。據證券日報報道,有分析人士稱,在另有産險、壽險牌照的情況下,海航集團方面對新光海航人壽的增資或不會太積極,或者,即便增資,增資的幅度也有限。

  困境

  被停止新業務

  11月23日,保監會向新光海航人壽下發監管函,因屬於償付能力不足類公司,責令新光海航人壽自當日起停止開展新業務,續期業務不受此限制。這一監管函的下發,主要是由於新光海航人壽2015年2季度末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79.71%,償付能力溢額-1.32億元。

  而這並不是新光海航第一次該監管函稱,新光海航人壽2013年4季度末實際資本為0.45億元,最低資本為0.40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13.29%,屬於償付能力充足Ⅰ類公司。

  2014年3月份,新光海航人壽被保監會處罰暫停開展分支機構。其2013年四季度末實際資本為0.45億元,最低資本0.4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13.29%。

  新光海航人壽成立於2009年,由我國台灣地區的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海航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組建,兩家股東各出資50%,註冊資本5億元。在成立之初的幾年,新光海航人壽業務發展順風順水。2009年成立當年,新光海航保費為1402萬元;次年,其保費增長734.6%,達到1.17億元;2011年保費1.81億元,同比增長55%;2012年保費增長72.5%,達到3.13億元。

  而自2013年,新光海航人壽業務開始走下坡路。2013年新光海航保費增長11.2%,當年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48億元;2014年,保費出現下滑,總保費同比減少32.34%,僅為2.37億元。2015年前10月,新光海航總保費繼續下滑,同比減少34.8%,僅1.31億元,在70余家人身險公司中排名第69位,幾乎墊底。

  業內人士分析,保費下降這麼厲害主要是資金的問題。通過銀保渠道發展理財型業務,規模越大“燒錢”也越多,償付能力充足率可能也會下降,這就需要股東及時補充資本。

  如果新光海航的償付能力情況持續惡化,根據相關規定,保監會可以採取的監管措施還包括,責令其轉讓保險業務或者責令辦理分出業務,責令拍賣資産或者限制固定資産購置,限制資金運用渠道,調整負責人及有關管理人員,甚至接管。

  增資

  始終未能落實

  自2013年起新光海航人壽償付能力已告急,卻遲遲未能獲得股東方的增資。數據顯示,新光海航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由2012年底的500.07%驟降至2013年底的130.47%,年報披露原因之一為股東增資未如期到位。

  據了解,新光海航的資金缺口為5億元,接到保監會監管函後,新光海航股東雙方同意增資解決償付能力問題。但據新光海航年報披露,股東方新光人壽于2014年6月27日將其增資款人民幣2.5億元存入指定資本金賬戶,而股東方海航集團未能如期履約繳納增資款。同時,海航集團方面提出欲出售新光海航股權,增資一事一再延後。

  事實上,2013年底,海航集團曾在産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其所持有的新光海航人壽全部股權,並已傳出有接盤方。自海航集團準備出售其股權的消息在市場上傳出,不少有意向公司與其接觸,在此過程中,據中國經營報報道,海航集團將出售價格一再提高,期間有傳言新華聯將接手,但最終不了了之。

  有意接盤者往往想獲得壽險公司的多數股權,從而掌握話語權,但新光人壽方面並不打算讓步。據證券日報報道,海航和新光,新光海航的這兩大股東,一個在找接盤方,一個在找合作方,最終雙方對對方選定的對象都不滿意,股權轉讓問題始終擱淺。

  海航集團一邊擬出售新光海航人壽股權,一邊對其旗下保險業務重新進行佈局。2014年末,渤海人壽獲准成立,這家公司雖然股東方並未直接有海航集團身影,但其實為海航集團自籌壽險公司已成業內共識。今年5月前後,海航集團旗下子公司渤海租賃以11.6億元增資款成為渤海人壽第一大股東。

  此前海航集團旗下還擁有民安財險、華安財險。民安財險一直游離在盈虧邊緣,去年9月份,海航集團已有意採取股權出讓的方式引入戰略投資者,共同經營民安財險,改善經營狀況。今年年初泛海控股已發佈公告稱,擬以17.85億元的價格向海航資本等購買民安財險部分股權。今年8月份,保監會批准海航資本集團有限公司、海航酒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將持有的華安保險19.64%的股權,悉數轉讓給海航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無奈

  減少銀保業務

  新光海航目前經營區域包括北京、海南、陜西和江蘇。其擴張規模的主要途徑是通過銀保渠道銷售分紅險等理財型産品。而銀保業務對資本金的消耗較大,受到償付能力充足率的制約,新光海航減少銀保業務目標,並主動限制銀保業務規模。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我國保險業特別是壽險業目前結構還不合理,理財型業務、投資型業務佔主流,此類業務雖然能夠給保險公司短時間帶來現金流,但對資本的消耗也非常快,沒有充足的資本金墊後,保險公司可能很快就會遇到發展障礙。

  新京報報道稱,2014年,新光海航保費收入為2.37億元,其中僅有一款産品“新光海航金如意C款兩全保險”是通過銀保渠道銷售,但該款産品仍是保費收入最多的産品,獲得的總保費為1.02億元。

  即便如此,2015年二季度末,新光海航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79.71%,償付能力溢額-1.32億元,屬於償付能力不足類公司。並於近日收到保監會監管函,停止開展新業務。

  另據中國經營報報道,大半個月前,海航集團對新光方面明確表示,將暫停出售股權,繼續控股新光海航,但增資何時落定尚未確定。

  但也另有分析稱,在另有産險、壽險牌照的情況下,海航集團方面對新光海航人壽的增資或不會太積極,或者,即便增資,增資的幅度也有限。

  業內

  合資難以本土化

  事實上,合資保險公司普遍面臨磨合問題,合資雙方在經營理念、股東需求上達不到一致。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系主任王緒瑾表示,中方股東追求市場規模比較多,一般“借雞下蛋”,借的雞是保費收入,下的蛋是投資收益,規模不上去,投資資金不夠,這是最根本問題,合資險企一般都有這些情況。同時,中方很多股東對保險行業並不是太了解,認為當年投資當年見效。

  近年來,合資保險公司普遍面臨股權更疊問題,包括日前已完成股權變更的中荷人壽、海康人壽,以及股權轉讓並未完成的中德安聯、中法人壽等。

  一位保險分析人士認為,合資保險公司都不算特別成功,就算是各佔50%的股份,但是經營的理念、股東方的需求還是達不到一致。尤其是壽險公司,對保險資金、保費的使用會有分歧。國內資本進入保險業是看上了保險業的低成本優勢,但是境外的企業還是想深耕國內保險業。

  事實上,合資保險公司較獨資來説,有著自身的優勢。王緒瑾認為,中方股東背景不同,可以提供不同的幫助。一般而言,實業股東有客戶的優勢,銀郵係股東有渠道、客戶資訊優勢,而外方股東有經營管理經驗。但是這個也要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做好本土化。

  在合資險企中外股東理念不合的案例中,北大方正人壽前身海爾紐約人壽成為一個典範。

  公開資料顯示,海爾紐約人壽成立於2002年,屬於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合資壽險公司,由海爾投資和美國紐約人壽共同出資設立,經歷了“七年之癢”,經營仍不見好轉,戰略之爭、理念之爭開始顯現。最後,2011年紐約人壽率先離場,公司變名為海爾人壽,但沒有保險經驗的海爾投資最終不得已將大部分股權轉讓給北大方正集團和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險,並最終更名為北大方正人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