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中法人壽十年“婚變”收場 外資險企擴張步伐緩慢

  • 發佈時間:2015-10-13 09:16:39  來源:東北網  作者:劉偉  責任編輯:郭偉瑩

  [摘要] 事實上,就在中法人壽成立初期,當時也遭到很多專家學者反對,認為中國郵政憑藉網點優勢,沒有必要引入外資成立一家合資保險公司。

  作為中國郵政與法國人壽強強聯合的産物,中法人壽成立初期也有樂觀的預期,其負責人在公司開業初期曾公開表示,只要在江蘇、河北、黑龍江等保險代理規模達到20億元以上的省份中,中法人壽的保費銷售只要佔到一半,就可以實現10億元以上的保費規模。

  然而這樣的願景未能成為現實。時隔十年,中法人壽的業務範圍仍未擴展到北京以外,其註冊資本也始終維持在成立初期的2億元,這也限制了其業務的外延。而且中法人壽從2005-2014年一直未能擺脫虧損的囧境,從其官網可查數據來看,中法人壽從2010-2014年累計虧損9167億元。

  事實上,就在中法人壽成立初期,當時也遭到很多專家學者反對,認為中國郵政憑藉網點優勢,沒有必要引入外資成立一家合資保險公司。

  這或許是中國郵政2009年另起爐灶—成立旗下中郵人壽的原因之一,而在此前,中國郵政曾想將其在中法人壽的持股比例提高到75%,但由於雙方並未達成一致,最終作罷。

  中郵人壽的成立也使中法人壽迎來業務的分水嶺,在2006-2009年,中法人壽也有過短暫繁榮,其保費收入從2006年底的1905萬元迅速增長至2009年底的2.7億元。而後便一路下滑,2010-2013年,其每年原保費收入分別為2.2億元、6554萬元、3426萬元、1056萬元;2014年的原保費規模僅有234.8萬元,在行業中墊底,今年到目前則僅有2.5萬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郵人壽2009-2014年的異軍突起,其原保費收入分別為511萬元、20.3億元、80.2億元、145.5億元、230.4億元、219.5億元;今年前8月其原保費收入已超過2014年全年,至223.7億元。

  中郵人壽成立之際,市場便傳出中國郵政欲從中法人壽撤資,卻遲遲未能實現。今年4月,保監會終於批復同意中國郵政將其持有的50%股份中的25%轉讓給鴻商集團,25%轉讓給人濟九鼎;法國人壽將其持有的25%股份轉讓給鴻商集團。

  由於中法人壽成立初期便借助股東優勢,業務主要依託銀郵渠道,未來單純依靠銀保渠道發展的可能性不大,中法人壽如今也面臨著整個人員以及業務的重組

  中法人壽一位內部人士坦言,由於歷史原因,公司業務暫停很長時間,中法人壽的公司整體框架以及業務都在經歷重塑。

  2014年,中法人壽面臨巨量的退保、滿期給付,由於缺乏新業務的補充,無疑形成較大的現金流壓力。據其年報顯示,2014年其營業收入為235萬元,而其退保金與給付支出分別高達5030萬元、1.96億元。其虧損幅度較2013年的698萬元大幅擴大至2493萬元。

  事實上,中法人壽僅僅是我國眾多合資險企的一個縮影。

  “外資險企在中國業務擴張的步伐仍然緩慢。儘管壽險市場份額從2011年的4%增加至2013年的5.6%,但仍明顯低於2005年8.9%的峰值水準。”安永在2014年底發佈的《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的未來發展方向(2014)》報告中指出,盈利水準也讓人堪憂,2013年底,28家壽險公司中,有超2/3的外資險企未能盈利。

  據了解,我國加入WTO初期成立的一批合資險企,股權結構為雙方各佔50%。但這種旗鼓相當的股權結構,儘管表面看雙方話語權對等,但也容易造成經營決策上難以達成一致,為日後的經營埋下隱患。

  除了中法人壽以外,合資險企“婚變”不斷上演,如去年海康人壽便有中資股東宣告退出,最終引入同方股份;再比如海爾紐約人壽、國泰人壽、光大永明人壽及工銀安盛人壽等合資險企都曾先後出現股東變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