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弘康人壽副總裁張科:顛覆來自內因而不是外力

  • 發佈時間:2015-06-11 04:40:37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偉瑩

  張科表示,網際網路就是讓大家很真實,因為資訊越來越透明,透明就是真實

  “術業無專攻”的他自稱只是運氣不錯,現任弘康人壽副總裁、總精算師的張科就是這樣一個人。

  在第二次見到本文的主人公之前,也就是在進行此次專訪之前,《證券日報》記者也很難想像——畢竟精算是保險業最核心、最神秘、也是最複雜的技術,保險專業的人想拿到精算師資格尚且不易,何況是沒有基礎的人,更無須談成為總精算師。

  這位理工男看上去完全溫和“無公害”,一張嘴卻總能説出利劍一般的精闢觀點,直指保險行業弊病。他對保險行業有不少“毀人三觀”的獨特觀察。比如,為什麼“期繳業務價值高”不一定是真理?又為什麼説“壽險公司七到八年才能盈利”的説法站不住腳?他能用極通俗的話給你解釋清楚。

  一個星期五的下午,記者走進了弘康人壽位於北京IFC大樓的總部辦公區,了解了張科這位IT人士轉戰保險圈兒的有趣經歷,聽到了弘康另類發展之路背後的故事,更顛覆了自己的“保險三觀”……

  “IT男”轉投保險業

  是“被精算師‘騙’了”

  《證券日報》記者第一次見張科是在今年4月份弘康人壽5款網際網路産品的發佈會上,那個看上去不擅言談的“西裝革履先生”站到臺上,就“未來保險,會是怎樣”這一主題侃侃而言,語速極快,能説會道之技遠超想像。這種“反差”,是張科給記者的第一次“意外”。

  很快,記者在此次專訪時又得到第二個“意外”訊息。

  就在此次專訪張科之前,《證券日報》記者再度確認其履歷,麥肯錫上海分公司金融保險業務管理諮詢顧問、華夏保險總精算師、陽光保險戰略規劃總監等。不過,張科表示,這些並不是全部,他並非出身保險。位至保險公司總精算師的張科乃“半路出家”。

  張科説,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做程式員,當時服務的公司也沒什麼名氣。不過當時同一個部門的領導和同事如今在網際網路界已鼎鼎有名,有的甚至已經“退休”,當全職老師去了。

  談到進入保險圈兒的緣由,張科調侃稱是“被精算師‘騙’了”。

  “當時覺得精算師這個職業好,就進入平安保險考精算師,後來去麥肯錫做管理諮詢。”張科開玩笑説,“要不是被精算師‘騙’了,現在也許就不用工作了。”

  “……只是開玩笑,其實精算師是很好的職業。但我們要看到這背後趨勢的力量和網際網路的威力,網際網路是一個創造神奇的地方。”

  談到進入弘康人壽的過程,張科稱,“實際上在來之前我已經有一些想法了,比如代理人體系對於中小公司,已經徹底不抱希望了。”考慮到中小公司更具有“船小好掉頭”的優勢,更方便操作實施一些新想法和新東西,張科就果斷進入了弘康籌備組,在公司成立後任職副總經理和總精算師職務。

  相對於此前多個公司所任的職務,張科稱,目前在年輕的弘康人壽裏,他更加自如。

  談“顛覆”

  來自內因,而不是外力

  成立於2012年7月的弘康人壽,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共實現規模保費32.5億元,在全國近70家壽險公司中排名第43位;原保險保費收入23.4億元,排名第42位。

  這在競爭激烈的壽險市場上,顯然是個還不錯的成績。但當被問及2014年的業績最關注哪一項指標時,張科並沒有説保費,而是説“肯定還是盈利數據,對我們來講,數據不大,但是很有意義。”

  翻翻弘康人壽成立以來的年報,2012年成立,第一個完整經營年度2013年即實現盈利94萬元,2014年持續盈利,凈利額增長至792萬元。

  張科所指的盈利的“意義”,在於對傳統壽險的一種“顛覆”。

  與同業的精算師交流後産生了這樣的對比。對方設計的每款産品都是盈利的,用其標準來測算,弘康人壽的每個産品幾乎都是虧損的,但有趣的是,“每款産品都盈利”的對方公司經營10年仍在虧損,“每款産品都不盈利”的弘康人壽卻連續兩年盈利。

  弘康人壽這樣的業績的確會讓傳統壽險業很難想像,因為這是一個“七到八年才能步入盈利期”的行業。不過在張科眼中,這很正常,因為“壽險公司七到八年才能盈利”的説法本身就站不住腳。

  “追根溯源,這個説法的出處,可能是所謂的國外經驗,但更深入分析,歐洲、美國、日本等地,過去幾十年幾乎沒有成立新的壽險公司。“國外的”“幾十年前”的經驗適用於今天的中國嗎?而從國內看,30年的保險發展似乎也沒有充足的樣本數據來證明上述説法;有不少公司經營十多年了依舊沒有盈利,而部分新公司不到7年就盈利了。”

  與此類似,張科認為,壽險行業還有很多站不住腳的“規律”,比如“期繳業務盈利更高”。

  張科説,任何一個結論都有適用的環境和條件,“期繳業務盈利更高”是不是能夠成立,與所處是利差益還是利差損時代有很大關係。他分析,這一説法大約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而當時所有的保單都是利差損,盈利無從談起,期繳業務不能説盈利高,只能説是虧損少。而在今天利差益的時代,期繳意味著“錢是慢慢進來的”,一定比躉繳好麼?

  他認為,保險傳統精算模型如今面臨嚴重考驗,原因不能説是時代變了,而是舊的模式太低效,沒有創造客戶價值。“國內的代理人體系,是打著保險的名義、用兩位數的佣金、賣理財(産品),效率太低了,交易成本太高了。就像很多實體店不行了,不是因為網際網路平臺太厲害,而是因為他們效率太低了,他們不是被別人衝擊,而是自己被自己衝擊掉了。”

  他一直堅信,“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高效,無從顛覆。”

  如何改變?身為精算師的張科認為,精算師應該在這次變革中發揮作用,精算師也首先需要改變:“精算師作為一個職業,應該好好想想社會責任,合理平衡公司利益、渠道利益和大眾利益了。”

  面對挖角

  輕鬆處之

  弘康人壽近兩年的獨樹一幟尤其體現在電商渠道;2014年,弘康人壽的電商業務保費收入8.9億元,位居全國壽險公司第11位,第三方合作夥伴覆蓋天貓、京東、搜狐等綜合電商平臺,目前客戶超20萬人,高峰期日均出單量超過4000單。

  張科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弘康人壽在籌建時就確定了不做代理人業務的發展方向。弘康人壽是堅決不做代理人的少數幾家壽險公司之一,也被業內稱為國內最像“網際網路壽險”的公司,成為諸多壽險公司發展網際網路業務的標桿公司。

  儘管有如此高的業務量,但弘康人壽電商部員工不足10個人,這樣的業績,也讓這一“小而精”的部門成為同業發展網際網路業務甚至部分網際網路平臺合作夥伴的挖角對象。張科稱,對這種情況的態度是輕鬆處之,“被挖角後再補上唄”,公司給電商部招人,更看重一個人是否有想法,要看他的創新能力。

  這種輕鬆的氛圍,從弘康人壽的整個員工隊伍上也有所體現。

  就在《證券日報》記者等待張科的時間內,一個個年輕的帥哥美女員工穿梭于辦公區,臉上充滿朝氣。前臺的小姑娘看到公司某員工後,開始反饋一款新産品的購買體驗,直言哪個環節不便捷,哪個地方不舒服,提出自己的意見。張科稱,這種情況在公司很平常,推出來一個東西都是要內部員工先體驗,前臺員工也不例外。

  公司高管的身份,並沒有妨礙張科隨和的性格和處事方式,採訪之前他並沒有詢問採訪提綱,也沒有刻意準備,對待記者的某個困惑他能脫口而出自己的另類理解,信手捏來,採訪環節中的某一句話讓他突然想起一個沒有交待的工作,馬上拿起電話來跟相關人士溝通,並沒有太多的教條上形式上的顧忌。他説,“網際網路就是讓大家很真實,因為資訊越來越透明,透明就是真實。”

  但,輕鬆卻不輕易。張科坦言,市場永遠是很殘酷的,任何一家公司的經營都不容易。對於問到公司未來的規劃目標,他坦言“我們還是先悶頭做吧。”

  弘康人壽“簡單造就非凡”的公司文化決定了他們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之路,堅持保障和理財分離的産品設計理念,“這在業內沒有參考對象,我們參考的是未來,是趨勢。”張科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