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企業員工福利偏低 商業補充保險覆蓋率不足六成

  • 發佈時間:2015-01-16 01:00:42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偉瑩

  企業福利直接關係到員工的幸福度,那目前我國企業員工福利保障處於什麼水準呢?指數最有説服力。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日前發佈的《2014中國企業員工福利保障指數大中城市報告》顯示,我國大中城市企業員工福利指數為66.5,福利保障處於基礎水準的中間偏下位置。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大中城市企業員工社會保險覆蓋率已超過九成,但商業補充保險覆蓋率尚不足六成,亟需擴大保障範圍和政策扶持。

  “員工福利”是指一段時間內具有企業員工資格的人獲得的所有非直接的經濟報酬和保險産品,用於改善員工工作和個人生活品質以及防範各種風險的制度安排。

  報告顯示,我國企業員工福利保障水準分為五檔:低層次水準、較低層次水準、基礎水準、較完善水準和完善水準。66.5,這是2014年我國大中城市企業員工福利指數,處於評級基準的第三檔,總指數最高為100。

  66.5這個“平均數”是否掩蓋了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的差距呢?還是用數據來説話。分行業看,“金融/銀行/保險”行業員工福利保障指數最高,為68.1;“消費零售/貿易/交通物流”和“管理諮詢/教育科研/仲介服務”兩個行業也排名靠前,分別為67.4和67.2;“加工製造/儀錶設備”行業員工福利保障情況最差,為65.1。

  分企業看,國有企業的員工福利保障最好,指數值為68.1;外資企業次之,為67.5;民營企業排名則在最後,為65.1。此外,國有企業福利保障範圍最為寬泛,但員工取得各種福利保障的條件也最為嚴苛。外資企業公平性最強,説明該類企業員工取得福利保障的條件最為寬鬆。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社會保險的覆蓋範圍較好,超過九成,但商業補充保險和非保險福利的覆蓋範圍不夠理想,其中前者只有五成半左右。

  同時,企業已經提供的商業補充保險項目並沒有完全涵蓋職工可能遇到的所有風險,商業意外保險和重大疾病保險等規避“疾病風險”産品在已提供商業補充保險項目的公司中的普及率為六成左右,而企業年金和商業補充養老保險等規避“長壽風險”産品在已提供商業補充保險的公司中的普及率僅為四成左右。

  報告顯示,目前企業每年為員工提供商業補充保險支付的費用佔全體員工工資總額(稅前)的比例平均為12.1%。未向員工提供商業補充保險的企業中,有八成表示“已提供社會保險,無力承擔商業補充保險”。

  而從企業員工需求來看,有51.4%的員工選擇了更希望企業在商業補充保險上增加投入。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在人口紅利優勢正在消失的當下,企業在薪酬管理體系上,即工資、獎金和福利之間做出適時調整已是必然,即有條件地向“福利”上做出適度傾斜。企業的福利保障建設需要各種商業保險和年金産品做補充,保險公司應開發更具針對性的保險産品。

  對那些希望企業在商業補充保險上增加投入的員工來説,重大疾病保險和商業性補充醫療保險最合他們心意,選擇這兩項的員工比例分別達25.0%和23.3%。此外,選擇商業意外保險、企業年金和商業補充養老保險的比例也較高,分別為13.8%、12.9%和12.6%。

  保監會人身險部主任袁序成説,2014年前三季度,整個與福利保障相關的人身險有效保單有6.3億張,相比全國13.6億人,每人平均不到0.5張。商業保險在企業員工福利保障方面有很大用武之地,需要更多政策支援。

  從國際經驗來看,稅收優惠是發展商業保險最有效的政策杠桿之一,如美國對企業為員工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免稅。但目前我國僅對企業購買補充醫療保險在工資總額5%以內稅前列支,對個人購買商業健康險等的稅收優惠尚為空白。

  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建議,從國家政策層面,對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健康保險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保障性項目給予個人所得稅的稅收優惠,為鼓勵中小企業加強員工福利保障體系建設,可適當降低中小企業繳費基準,簡化社會醫療保險優惠程式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