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血拼理財背向保障 合眾利安華夏最激進
- 發佈時間:2014-12-10 07:4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孫朋浩
到銀行存款的人同樣需要保障,然而保險公司盯上的卻只是儲戶的存款,淡化其風險保障,更有甚者對保障避之不談,使得行業內一直提倡的加強保障、調整産品結構在銀保變成了一句口號。一份保險同業最新數據顯示,為了追求收入規模,銀保渠道仍以躉繳理財型保險為主,距離保障本質越來越遠。北京商報記者從銀保渠道獲悉,目前行業內各家公司都在備戰“開門紅”競賽,及再遇央行降息,理財型保險將再掀銷售熱潮。
前10月銀保增15%
儘管保險業正在倡導業務結構調整,加強保障型、儲蓄型、期繳型産品的開發和銷售,但在銀保渠道實操層面産品結構調整難以湊效。由於各家公司策劃不同、所推險種各異,導致收入增長表現不一。
銀保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銀保新單保費收入4370億元,同比增長15.1%,儘管低於人身險保費收入19.4%的平均增幅,但有一些險企的表現還是較為搶眼。新公司復星保德信人壽力拔頭籌,實現同比增長超過400倍,利安人壽增長超過3倍,華夏人壽、前海人壽、百年人壽、人保健康等中小險企的銀保新業務發展勢頭也較猛,同比增長均超一倍。大公司平安人壽、新華保險、泰康人壽增幅居於30%-50%,而國壽、太保因為産品結構調整,銀保新單規模保費均出現了下滑,下滑幅度分別為9.8%和31.7%。
從新單規模保費收入來看,險企的銀保渠道收入明顯出現了分化。除了國壽、太保外,華泰人壽、民生人壽、中英人壽銀保新單收入都出現了負增長,同比增幅分別為了85.3%、77.6%、50.9%。銀保渠道保費收入放緩與銀保新規不無關係,因為新規對購買人群進行了細化,對銷售流程進一步規範,以及此前設定的銀保網點不能代銷超過三家險企産品的限制正在發揮作用。
以統計數據來看,國壽新單保費已連續多月出現環比下滑,但這不能動搖其穩坐冠軍的交椅。前10月國壽在銀保渠道的新保單保費達到669.7億元,位居第一,華夏人壽、人保壽險和富德生命人壽緊隨其後,保費收入分別為558.6億元、453.3億元和437.2億元。
合眾利安華夏最激進
無論銀保收入表現如何,都無法掩蓋這一渠道保險産品偏離保障本質的現實。“現在銀行賣保險不如以前那麼主動介紹,但産品形態與銀行理財産品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一位銀行人士介紹,每一款保險産品都重點宣傳收益高、收入穩健等看點。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多家銀行,關於保險産品的宣傳資料不如以前多,但所銷售的産品均為萬能險和分紅險,而繳費方式最長5年期,而躉繳産品更為常見,而躉繳産品的理財功能則更強。
銀保同業數據顯示,前10月銀保期繳型産品保費收入337億元,同比增長11.3%,明顯慢于銀保整體發展速度,且期繳保費佔比不足一成。這就意味著,躉繳産品的保費收入發展勢頭較猛,産品結構調整步履緩慢。
據了解,此前保險業一直在積極推進産品結構調整,發展5年期、10年期繳費的産品,然而這類産品市場份額在總保費中的佔比顯得微不足道。今年初實施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代理保險銷售行為通知》,在規範銷售行為的同時,並沒有提及對躉繳産品銷售佔比進行限制,只提及“躉繳保費超過投保人家庭年收入的4倍”需要取得投保人簽名的投保聲明,以防止銷售誤導産生。監管的模糊態度則助長了理財型保險的增長勢頭。
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前10月躉繳産品新單規模保費收入佔比高達90%,有的公司銀保收入幾乎全部來源於躉繳産品,也就是説理財型保險佔據了整個銀保渠道。例如,華夏人壽、合眾人壽、利安人壽的銀保保費收入分別為558.6億元、110.6億元、52.5億元,而期繳保費僅為8286萬元、4005萬元和5121萬元,也就是説躉繳産品佔比接近100%。在計的43家公司中,僅有3家合資公司躉繳産品佔比低於五成,包括中英人壽為26.6%、友邦保險為35.2%、中荷人壽為46.4%。
躉繳加大投資壓力
“目前,保險行業有一種觀念,就是保險公司在追求規模化發展,認為只要有了規模,就提升了行業地位,才具有話語權。”一位保險專家如是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各家公司在規模理念的支援下,拼躉繳産品成為必然。該專家指出,不只是市場主體有這種思想,包括監管部門也同樣認為,目前保險業的盤子太小,試圖通過快速發展來提升保險業在金融市場的排位,因此一方面提倡加強保險的保障功能,另一方面也鼓勵將保險發揮財富管理、保值增值的理財功能。
正因為有了規模理念在作祟,就有了能迅速上規模的躉繳理財型保險産品的熱銷。“保障型産品收入來得慢,而期繳型理財産品分年收費對於全年經營壓力的緩解也不明顯,惟有躉繳産品成為實現全年目標的最好工具。”一位銀保負責人如是解釋,每年初公司都會分渠道下達經營任務,面臨的壓力非常大,這是全行業的一個普遍現象。
不容忽視的是,躉繳只注重規模,而很可能淡化了産品的價值,無形中增加了險企的穩健發展和投資壓力。“保險業倡導期繳方式,在於為消費者提供保障的同時,不至於增加經濟壓力,同時也有利於險企業務穩定增長和長期投資策略。”一位保險專家解釋,而目前各公司仍熱衷於躉繳産品銷售,主要在於追求規模增長,因為這些均為理財型産品,收取的資金體量較大。
例如,新單保費位居“三甲”的國壽7月單月一款“金豐兩全分紅險”收入47億元,在當月銀保新單保費中佔比高達82%,生命人壽的理財一號萬能險、人保壽險的金鼎富貴C分紅險在公司當月銷售佔比均超過八成,這些産品無疑均為躉繳保費。而華夏人壽僅憑一款財富一號兩全萬能險,幾乎獨佔公司的銀保市場,而這也是躉繳産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各家公司都在為積極備戰“開門紅”業務推出活動,為下一年達成全年目標做鋪墊。“開門紅”活動上,各家公司都會亮出自己最具吸引力的理財型産品,來比拼高收益、高返還。“目前,央行降息,下一步銀行理財産品很可能下調收益率,這樣將為在銀行銷售的銀保産品提供擴張的契機,保險公司無疑會憑躉繳産品來爭食這一市場。”一位銀保負責人如是分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