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保單增速放緩 內地客赴港購險首選保障産品
- 發佈時間:2014-11-28 08:59:05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孫朋浩
隨著本地保險市場日趨飽和,內地訪客已經成為香港眾多保險公司爭相搶奪的一塊“大肥肉”。
“香港的壽險市場滲透率已經較高,平均每人擁有超過一份保單,目前推動各大壽險公司業務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於每年數千萬的內地訪客。”惠譽保險機構評級董事王長泰表示。
他透露,今年上半年非港人的壽險年率化保費佔比由去年的25%上升至28%,並預計全年佔比可續增至三分之一,其中絕大部分為內地投保人。因此,香港的壽險市場在過去三年保持了14%的高速增長。
“目前,內地遊客來香港購買的儲蓄相關保險,主要因為香港能夠提供人民幣以外的貨幣保單,如美元保單,這有助於他們分散資産風險。此外,對於購買保障成分為主的保險而言,香港可以提供的這類保單在保障範圍方面更具吸引力。”王長泰表示。
21記者從香港保險監理處(下稱“保監處”)獲得的香港長期保險業務的統計數字顯示,內地訪客在港購買的主要是保障為主的保險産品,包括傳統人壽、儲蓄、分紅及健康醫療險等保障成分較高的保險産品。今年上半年,非投資相連的壽險佔內地訪客新保單總數的比例高達91%。
人民幣保單增速放緩
隨著2014年人民幣匯率正式步入雙向波動的“元年”,香港市場對人民幣保單的熱情亦有所冷卻。
“未來市場對人民幣保單的需求主要取決於人民幣的匯率波動情況,自去年開始人民幣匯率出現橫行甚至輕微貶值。但由於保險産品的週期通常在5-10年,如果投保人對人民幣的中長期匯率仍然看好,仍將支撐人民幣保單的需求。”王長泰指出。
香港保監處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年率化保費佔新增保單的比例達9.6%,相比去年全年10.8%的佔比有所下降。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香港各類人民幣存款為9444.73億元,加上超過2500億元的存款證,人民幣資金池已近1.13萬億。市場人士預計到今年底,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規模(含存款證)將接近1.14萬億元。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計升值幅度超過30%。近年由於人民幣匯率一直維持強勢單邊升值的趨勢,大大提振了香港市場對人民幣保單的需求。
中資保險公司首先看到了人民幣保單蘊藏的巨大商機。2009年12月,中國人壽海外公司在港首批試點推出人民幣危疾保險,對市場進行測試。中銀人壽也于同年12月推出人民幣保險産品。此後,花旗銀行聯合大都會人壽、匯豐控股旗下保險公司,交銀香港聯合中國人壽、英國保誠等亦陸續推出了人民幣保單。
然而,由於目前香港市場的人民幣投資産品選擇有限,本地的保險公司通常會將銷售的人民幣保單採取再保險分出模式,即與大陸再保公司簽訂人民幣跨境再保險交易,香港保險公司可提供保單預定利率2%-3%,收取保費後,再透過再保險方式,將投資風險及其他風險,轉嫁給大陸再保險公司。
“雖然這種操作可以轉嫁相應的匯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但由於目前內地只有少數幾家有評級的再保險公司,一些香港保險公司通常選擇1-2家內地再保險公司,這就存在風險過於集中,有潛在的對手信用風險。”王長泰表示。
目前公開的獲得評級的內地再保險公司屈指可數,包括中國再保險公司、華夏人壽等。
監管機構、資本金規則改革
此外,香港保險業界即將面臨監管機構以及風險為本資本框架在內的重大轉變。
“目前,香港保險業主要採取自我監管的體系,意味著監管的力度有所欠缺。”惠譽亞太區保險評級主管劉思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香港計劃于明年底正式成立保監局從而取代現有的三個自律監管機構,即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香港保險顧問聯會及香港專業保險經紀協會,透過一個法定的發牌制度,直接監管保險仲介人。目前已向立法會遞交成立保監局的草案,預計明年中可通過相關審議。屆時,仲介人監管模式將由業內自我監管變為併入保監局一併處理。
“成立保監局可以確保香港保險行業的監管架構與時並進,加強保監局對保險公司及保險仲介活動的規管,提升保險行業整體的專業水準,增強公眾對保險業的信心,給保單持有人提供更好的保障。”保監處的相關負責人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據悉,香港保監局成立後,將設立法定發牌制度以及罰款等紀律懲處。為確保仲介人順利過渡,當局將設三年過渡期,所有註冊仲介人被視為持牌人。仲介人日後如有不當行為,將面臨鉅額罰款及被吊銷牌照;如果涉嫌虛假數據或無牌經營,則要負刑事責任。
同時,香港在未來兩三年內也將對保險機構的資本金監管進行改革,取代現有的簡單比率計算的資本金監管方式。王長泰透露,保監處傾向於採用“三支柱”的風險資本框架結構,“這有可能推動一些小型的保險公司進行整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翻查相關諮詢文件顯示,第一支柱設定量化資本充足水準,第二支柱從公司治理、企業風險管理等角度進行監督,第三支柱則要求相應保險機構定期提交有關資本資源及資本要求的公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