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上海保險交易所已實質性申報

  • 發佈時間:2014-11-26 09:09:44  來源:東方網  作者:張華君  責任編輯:孫朋浩

  11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發佈。《實施意見》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新國十條”)為契機,結合上海實際共提出28條具體舉措。

  《實施意見》首次明確提出將上海建設成為國際保險中心的目標,並將通過區域性再保險中心、航運保險中心、保險資金運用中心三個外向度高、輻射能力強的關鍵領域建設作為支撐,致力於把上海打造成為保險業改革新高地,成為保險業開放發展的新標桿。

  在25日的新聞通氣會上,上海有關方面表示,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明年會在適當的時候在上海首批試點;上海保險交易所已經進入實質性申報階段,並得到保監會的大力支援。

  個稅遞延明年會在上海首批試點

  《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保險服務體系,提升再保險、航運保險、保險資金運用等領域的定價權和話語權,發展上海成為國際保險中心。上海地區的保險深度(保費收入/國內生産總值)達到6%,保險密度(保費收入/總人口)達到7300元/人。

  作為中國保險業改革開放的橋頭堡,上海保險業近幾年發展迅速。市場體系逐步完善、機構主體門類齊全、保險功能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步伐日益加速、各類創新活躍,其對全國保險市場的輻射引領作用日益增強。

  上海保監局局長裴光25日在新聞通氣會上介紹,目前駐滬的人壽、財産、養老、健康保險、再保險、保險資産管理等各類保險機構已達137家,全國保險公司中有近八成在滬設立了分支機構。在滬的保險總公司達50家,其中外資保險總公司27家,全國佔比近半;保險專業代理、經紀和公估機構367家;航運保險中心、各類保險數據中心、電銷網銷中心、保險資金運用中心等功能性機構達62家;且在網際網路金融變革浪潮中,全國首家網際網路保險公司也已落戶上海。

  與此同時,上海保險業務結構不斷優化。截至2014年10月底,上海原保險保費收入累計840億元,增幅超20%,壽險行業依靠團險、人壽險,保險費率改革優勢擺脫了分紅險一險獨大的局面,保障類産品快速上升,更加注重長期穩健發展和內涵價值提高;財産險方面,責任險、工程險、意外險等非車險業務迅速膨脹,比重高於全國平均水準;此外還有食品安全責任險、地下空間安全責任險等創新在上海取得很好的成效,尤其是航運保險發展在全國一枝獨秀。

  “上海已經初步具備率先建設國際保險中心的基礎,保險業也需要上海再次充當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示範區。”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楊25日表示。

  而對於外界格外關注的有關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進展情況,裴光稱,明年應該會在適當的時候在上海首批試點。

  上海保險交易所進入實質性申報階段

  《實施意見》提出,要抓住上海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契機,全面推進上海保險業制度創新和對外開放。

  “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要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聯動,自貿區的改革創新經驗也要推廣到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上來。”鄭楊稱。

  自去年自貿區掛牌一年多以來,中國保監會相繼出臺八條政策和三項舉措,上海自貿區保險市場體系已基本成形,市場規則初步確立,市場環境不斷優化,各項業務有條不紊地進行。截至8月底,已有13家保險公司聚集區內,上海自貿區保險機構原保險保費收入累計3.86億元。

  裴光表示,下一步自貿區還將進一步在四個方面加大創新力度,具體包括:發展離岸保險市場和建立區域再保險中心;推動自貿區內保險資金跨境雙向投融資試點;打造自貿試驗區國際保險創新平臺,大力發展區內國際航運、國際貿易等重點産業責任保險、貿易信用保險和融資租賃保險業務,針對能源、航空航太等特殊風險業務創新風險分散機制;以及探索自貿區內保險監管改革制度,適當放鬆機構、産品準入,加強事中和事後監管,探索建立上海航運保險産品的註冊制。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一個重要舉措,上海保險交易所的籌建也將充分利用自貿區平臺。

  “上海要建立國際金融中心,關鍵是建立資源的要素市場,而建立保險交易所是保險資源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保監局副局長李峰25日在通氣會上表示,目前該項工作已經進入實質性申報階段,保監會大力支援,最初方案會有十幾種交易品種,剛開始也會由簡單到複雜逐步實施,不過具體細節不便於對外透露。

  (本報記者張婧熠對此文亦有貢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