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86.1%受訪者支援將長期護理保險納入社保

  • 發佈時間:2014-11-25 07:52:49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毅

  當下,不少年輕人遇到父母生病就忙得抓瞎,痛感工作和照料病人難以兼顧。而且,隨著我國慢性病出現年輕化趨勢,康復護理問題也不只是人們年老時才需要面對的難題。目前,在青島、上海、南京等地,政府推出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為因年老、疾病或傷殘而需要長期照顧的被保險人提供護理服務費用。公眾怎麼看長期護理保險?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益派諮詢對2036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6.1%的受訪者支援將長期護理保險納入社會保險體系,71.3%的受訪者願意為長期護理保險繳費。受訪者中,90後佔4.0%,80後佔38.4%,70後佔36.1%,60後佔14.7%,50後佔5.7%。

  88.5%受訪者期待國家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家住寧夏西夏區的賀新今年55歲,她發現小區裏好幾位70多歲的老人,生病時找不到合適的護理人員,只能硬撐著。她了解到公立養老院床位很緊張,一家口碑不錯的民營養老院,每月價格在2000元左右,還不算特殊情況的護理費用,“我每月的養老金才1500元,也不想給孩子增加負擔,將來指望誰來照顧呢?”

  調查顯示,47.7%的受訪者遇到過父母生病自己護理不過來的情況,44.8%的受訪者表示雖然“目前還沒遇到,但會遇到的”,僅7.5%的受訪者選擇“沒遇到,應該也不會遇到”。

  自從學校裏一位30多歲的老師得了骨癌,陜西寶雞某大學教師史平(化名)就特別關注醫療護理等問題,“很多病不只是老年人會得,糖尿病、腦卒中等都有年輕化的趨勢,康復期又長,需要社會提供更多護理服務”。她注意到,當地一所職業技術學校培養的護理人才供不應求,但是因為工資低,不少人學成後都想出國工作。

  調查中,89.1%的受訪者認為當前缺乏專業護理人員。88.4%的受訪者感覺當前的護理費用高。

  浙江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戴衛東認為,在人口老齡化、家庭贍養功能削弱、疾病譜改變、慢性病患者與重殘老年人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國出現了老年人自理能力整體下降、長期護理成本居高不下、長期護理服務供需失衡等問題。

  根據《全國城鄉失能老年人狀況研究》報告,2010年末全國城鄉失能老年人約3300萬人,到2015年,失能老年人將達4000萬人。《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全國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已經超過100萬,每年新增7.6萬個失獨家庭。“對於普通家庭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失獨家庭來説,如果有需要長期護理的病人,負擔會很重,國家急需對長期護理領域進行制度頂層設計。”戴衛東説。

  調查顯示,88.5%的受訪者期待國家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九成受訪者支援將特定老人護理費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據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楊紅燕副教授介紹,目前各國的長期護理保險有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兩大類。前者由政府強制實施,以德國、日本為典型代表;後者由商業保險公司自願開辦,以美國為代表。國外的經驗表明,運作良好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能有效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促進護理事業的發展,應對老齡化危機。

  “我國應該建立長期護理社會保險制度。”戴衛東指出,長期護理保險以資金籌集作為渠道,核心是提供服務。在當前護理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商業保險不可能面向所有國民投入很大資本做基礎服務的鋪墊。推行長期護理社會保險制度,不僅可以緩解養老服務保障籌資難問題,而且會增加就業率並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減少大醫院的佔床現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看病難”問題。

  調查中,86.1%的受訪者支援將長期護理保險納入社會保險體系,僅1.6%的受訪者表示反對。

  南開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係教授朱銘來表示,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準和就業形勢不同,當前長期護理保險全國統一運作的難度很大,所以政府鼓勵地方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試點。他幫助全國老齡委做過相關計劃,有三種方案,一是單獨徵繳,二是和養老保險結合,三是和醫療保險結合。“我認為和醫療保險挂靠比較合適,因為長期護理保險的給付標準和參保人的身體狀況評估核心是醫學問題”。

  調查顯示,90.0%的受訪者支援將失能等特定老人的護理費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逾七成受訪者願意為長期護理保險繳費

  “長期護理險聽上去很好,但是交了錢沒有産生護理需求,用不上怎麼辦?”採訪中,不少人和河南新鄉市民盧玲有同樣的疑問。

  調查中,當問到“如果個人按工資額一定比例繳費,在將來需要護理服務時絕大多數費用由保險支付,你願意嗎”,71.3%的受訪者表示願意,11.2%的受訪者表示不願意,17.5%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説。

  進一步分析發現,90後、80後、70後、60後、50後選擇“願意”的比例分別為:64.6%、67.6%、74.8%、70.0%、81.2%。

  朱銘來認為,要想吸引年輕人參加長期護理保險,就要讓他們相信這筆錢能管好用好。國人看到“保險”往往按投資儲蓄的概念計算,其實長期護理保險是一個風險分散機制,體現了一種互助共濟的精神。實際上,每個人每個月交的錢也不會多。

  “長期護理保險最大的挑戰,是人們擔心交了錢後沒有服務。”朱銘來説,現在無論公立機構還是民營機構,在護理服務上都做得比較差,所以現在急需做護理機構的建設。台灣規劃護理保險有10年了,做了一項非常重要的決策就是先做醫養機構,再談籌資計劃。沒有機構服務的話,保險就是一個空殼。政府的財力和注意力應先放到建設護理機構上,能夠提供完備的服務,大家才會安心。

  楊紅燕認為德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值得借鑒——採取社會保險保基本,商業保險為補充的模式。實行護理成本共擔機制,政府對弱勢群體提供免費保障。同時,引入市場化的競爭機制,包括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之間、護理機構之間、護理保險基金之間的競爭,以競爭促效率。

  在戴衛東看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核心是護理服務,服務供給體系的主體一定是民營機構。而目前民營機構很少能享受有關養老護理的優惠政策,應該在起點上給予民營機構和民辦非營利機構同等待遇。此外,配套體系的建設必不可少,包括失能等級的鑒定機構、服務遴選機構、護理人員培訓機構、品質監管機構。

  戴衛東認為,每個人都難以避免養老、醫療、護理所對應的三個風險:收入風險、疾病風險和失能風險。他有一個理想,將來可以把三險打通,變成社會保險服務包,“過渡階段各地的政策設計試點,最終必須走向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否則,制度‘碎片化’或長期試點而不定型,都會增加制度轉軌的成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