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險資運用路徑趨於多樣 雙向流動將成常態

  • 發佈時間:2014-10-15 00:43:15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上證綜合指數接近2400點、創業板接近前期歷史高點之際,滬港通等政策預期給保險資金運用帶來了新的機遇。保險機構“出海”投資的案例正在增加,資金運用路徑也趨於多樣。除投資境外不動産、股權等方面,QDII、QFII等渠道也在為其開闢更大空間。同時,保險機構獲批QDII的節奏在2014年呈明顯加速趨勢,額度也同比增大,有望成為險企“出海”的另一選項。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資金運用相關政策推出、滬港通開閘等政策前景漸趨明朗,保險資金通過QDII、QFII等工具擴圍“雙向出入”將成為常態。儘管滬港通推出伊始QDII未必會大舉突進,但鋻於保險QDII可投資範圍較廣,加之未來不排除更多的保險機構獲批QDII額度,從長期來看,保險機構海外投資的前景較為樂觀。

   QDII獲批加速

   安邦保險日前確認收購美國紐約公園大道華爾道夫酒店大樓的消息,成為繼中國平安中國人壽海外投資不動産之後最新公佈的案例。熟悉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項目情況的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多家保險公司都在關注海外不動産的投資機會,這是保險大類資産配置中上升空間充足的一個方面。但由於經驗、人才儲備等方面的限制,目前保險機構態度都很謹慎,而且出於商業原因,披露的進展較為有限。

   在不動産投資之外,險資“出海”的形式也趨於豐富,股權投資、QDII都成為存在發力預期的領域。13日,市場傳出安邦保險尋求收購南韓友利銀行控股權的消息,安邦保險對此未予證實,但于同日在其官網公佈了收購比利時FIDEA保險公司100%股權一事。

   從數據上看,保險機構獲批QDII額度的節奏正在整體呈現“回暖”趨勢。中國證券報記者通過梳理外管局9月26日公佈的36家保險機構獲批QDII額度情況發現,2004年中國平安獲批,2006年人保財險和中國人壽集團獲批,2007年一年內獲批的機構家數迅速增至18家,隨後在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均各只有1家機構獲批。2013年,新華保險等四家機構獲批額度。2014年,獲批機構數增至5家,分別為復星保德信人壽、華夏人壽、合眾人壽、太平洋再保險北京分公司和安邦保險。36家保險機構獲批QDII額度總計299.03億美元,佔機構獲批QDII總額度(846.93億美元)的35.31%。而在數量上,保險QDII佔全部獲批機構數量(123家)的比例為29.27%。

   分析人士表示,QDII在滬港通即將開閘之際的資本市場中尤為醒目,而保險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將成為影響市場投資風向的關鍵。在當前的資本項目管理模式框架下,個人對外投資的主要渠道仍是購買QDII基金份額。

   根據滬港通規則,在試點初期,香港證監會要求參與港股通的內地投資者僅限于機構投資者及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餘額合計不低於人民幣50萬元的個人投資者。有分析認為,這將給QDII帶來較大的發揮空間。雖然滬港通推出伊始,QDII未必會大舉突進,但鋻於保險QDII可投資範圍較廣,市場對於其操作仍然有所期待。加之未來不排除更多的保險機構獲批QDII額度,從長期來看,保險機構海外投資的前景較為樂觀。

   QFII蓄勢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資金運用相關政策、滬港通等通道前景的明朗,QFII也將發揮作用,資金擴圍“雙向出入”將成為常態。

   證監會最新公佈的QFII名錄顯示,截至8月底,獲批QFII資格機構數已達266家。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該名錄發現,共計21家保險機構在列,佔比接近8%。其中,註冊地在台灣地區的公司佔比最大,總計有10家,註冊地在香港的公司共有5家。

   分析人士表示,滬港通獲准建立後,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准的QFII額度已連續數月錄得正增長,QFII入市意願明顯,有望作為重要的投資方影響資本市場。同時,在滬港通開通前期,一些資金外流現象也使得QDII、QFII對於市場的態度趨於謹慎。

   保監會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6月,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佔保險資金運用餘額比例為9.36%。7月和8月的對應佔比分別為9.95%和9.84%。9月,部分保險資金獲利離場,使得市場對於其動作的解讀産生分化。看空的觀點認為,滬港通流入的資金規模一旦低於預期,市場活躍程度不足,將對一些盈利狀況不佳但近期股價表現較好的行業造成衝擊。特別是對於正在尋求調研港股的保險機構而言,在稀缺行業和個股的選擇上更是需要謹慎。

   看多意見則認為,保險資金只是暫時降低了投資股市的配置,在滬港通開通後,資金的雙向流動將再度帶來一些階段性調整機會,特別是對高成長性的中小市值品種將構成利好。而保險機構的穩健投資策略,或可以通過多元化的資産配置來獲得一些投資回報。

   港股通保險標的博眼球

   在港股通中,和保險相關的上市公司標的成為資金的潛在關注目標。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最新的港股通參考標的發現,與保險概念關係較近的標的包括大新金融、復星國際、中國太平、友邦保險、新華保險、中國人民保險集團、中國信達、中國平安、中國財險、中國太保、中國人壽等,其中保險(集團)公司共8家。

   在8家保險(集團)公司之外的大新金融是香港的金融服務集團,主要為香港、澳門及中國內地提供銀行、保險、金融及其他相關服務。大新金融為大新集團人壽及一般保險業務的控股公司,經由香港大新人壽保險大新人壽保險與大新保險及澳門澳門保險與澳門人壽保險經營保險業務,在兩地提供多元化人壽保險和一般保險服務。

   復星國際為關注保險、産業運營、投資、資本管理四方面業務的公司,復星保險板塊下目前已有永安財險(持股19.93%)、復星保德信人壽(持股50%)、鼎睿再保險(持股85.1%)三家公司,涵蓋財險、壽險和再保險配置。2013年即實現了保險板塊業務盈利5.236億元人民幣,可投資資産達133.7億元。2014年1月,復星以10億歐元競得復星葡萄牙保險80%股權,控股葡萄牙最大的保險集團,截至2013年底,按照後者的審計總資産口徑計算,復興僅在復興葡萄牙保險上的“話事權”便超過100億美元。

   中國信達在2013年12月成為首家登陸國際資本市場的中國金融資産管理公司,旗下有幸福人壽(持股50.995%)和信達財險(持股51%)兩家保險公司。

   而受到“點名看好”的則是友邦保險。高盛就滬港通發表的報告預期認為,滬港通將令市場規模增加,A股與H股之市盈率差距料將收窄,部分H股獲潛在重估,另外又預期會有更多B股轉往H股上市。選股方面,高盛認為能夠吸引A股投資者的港股中,友邦保險位列第三,位列和黃、聯想集團和香港交易所等股票之前。

   機構人士表示,港股通中與保險相關的上市公司標的均為實力較強的“第一梯隊”,在吸引投資方面,滬港通開閘,有望帶動新的一輪機構“爭食”局面。而其他和保險機構存在持股等關係的個股,也不乏吸引保險資金關注的可能。(記者 李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