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買保險成為新的時尚 隱形風險需防範
- 發佈時間:2014-10-10 07:2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郭偉瑩
赴港買保險正成為一種新的時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向內地訪客所發出的新保單保費為49億港元,佔首季個人業務的新造保單保費(272億港元)的18.2%。而2012年,這個比例為12.8%,2008年僅為5.4%。
升級版“港淘”
人們無論在哪購買保險産品,都是希望為自己購買一份保障,如果保險公司信譽好、專業水準高,而出售的保險産品又有嚴格的監管,自然會對消費者産生更大的吸引力。香港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有保險業,經過100多年的發展,香港已經是世界保險巨頭雲集之地。
拿2012年的數據類比,香港保險市場每賣出100港元的新造保單,就有10港元的貢獻來自內地投保人。在香港保險業個人業務新造保單保費增速放緩的同時,內地投保人的新造保單保費卻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內地保險業2012年全年保費收入1.55萬億元,同比僅增長8%,這是保險業務增長速度首次降至個位數,與20年來超過20%的平均增速形成明顯反差。
“目前,香港保險産品開發較為充分,選擇比內地多,不僅保障性高,而且回報也比較可觀。”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係教授庹國柱表示,其賠付涵蓋範圍也更廣,比如在香港買意外險會包含門急診和住院醫療,重大疾病險會包含癌症,而內地沒有投保渠道的植物人、嚴重哮喘之類香港也能投保。
以重大疾病險為例,國內一般在35種左右,香港則在50種以上,甚至部分公司超過60種。像自閉症、原位癌、植物人等疾病內地保險公司無一承保,即使是交了保費也沒有辦法領取賠付,但卻在香港保險公司的承保範圍之內。
此外,在香港醫療賠付不剔除社保。香港醫療險設定理賠標準世界通用,不會抵消各地的單獨保險福利。而對應的,內地是補償型醫療險,也就是剔除社保賠付之後的補償。
真的便宜嗎?
香港保險行業發展歷史長,無論是産品的豐富程度還是行業的服務水準都較內地有很大優勢,不過説到底,人們去香港買保險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其保費更便宜、回報更高。相似的險種,在香港投保一般比內地便宜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也就是説,同樣100萬元保額的壽險保障,在內地如果需2萬元保費,在香港就只需1萬至1.5萬元。
香港保險之所以“便宜”,與其保費構成有關。比如,人壽保險的保費基本取決於3個數據:死亡率(生命表)、費用率以及保單預定利率,其實際保費=風險保費+附加費用+儲蓄保費。
在風險保費上,內地大部分保險公司更傾向於使用較保守的生命表,死亡率相對較高,而境外保險公司大多使用較新的生命表,死亡率相對較低。再加上産品設計時多以香港人的平均壽命為準,其本身就比內地人的平均壽命要高,這樣精算之後的風險保費就變低了。
至於費用率部分,一些跨國保險公司因服務全球客戶,巨大的客戶量使得産品的體量足夠大,管理和服務費用的成本平攤下來也就便宜了。而且,香港的保險公司數量眾多,競爭遠比內地激烈,各保險公司也競相降低保費吸引客戶。
“對於內地居民來説,關鍵在於怎麼選擇保險服務公司。”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香港的保單需繳付的保費較低,並且可享有的保額較大(其費率主要以香港地區的風險來厘定);另一方面,香港的保險公司可投資的項目、地區更多,保單回報可觀;另外,香港的保險公司進行全球性的運營,這種分散投資可為公司及客戶爭取最佳的回報。
近幾年,香港的投資型保險分紅多在4%至5%,甚至高達8%至10%,相比之下,內地多款分紅險投資收益不佳,且內地壽險産品有2.5%的預定利率之限。另外,內地保險公司在投資高收益、高風險金融産品的渠道上也受限,再加上投資能力有限,與香港保險公司形成了較大的差距。
隱形風險需防範
香港保險“便宜”,但也並非毫無風險,其中之一就是,由於港幣直接與美元掛鉤,內地居民需要考慮人民幣升值可能出現的匯率風險。
1997年香港回歸時的1元港幣按照官方匯率可兌換人民幣1.06元,此後8年間也始終保持這一水準。但近年來,美元對人民幣大幅貶值使得港元也對人民幣貶值,最終導致內地人赴港購買保險的收益不如預期。“這會影響香港保險的吸引力。”市場人士表示,但如果未來人民幣相對港元不再升值甚至貶值,那麼用人民幣兌換港元購買香港保險還可以規避匯率風險。
另外,內地居民還應當心非法在境內銷售的“地下保單”。香港保險業監理處規定,內地居民來香港購買保險,需要保險公司備存恰當及足夠的記錄,比如完整及經核證無誤的入境記錄副本,證明保險公司向內地客戶所售出的保單確實是在香港承保的。如果是在內地出售的所謂“地下保單”,不但代理人的銷售行為要受到嚴厲查處,所簽署的保單也是無效的。
需要注意的是,出險理賠時適用香港法律,如果發生理賠糾紛,內地客戶必須親赴香港,而且要請香港律師,由香港法庭審理,這些都可能增加理賠成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