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商業險加碼養老業路線圖明晰

  • 發佈時間:2014-08-27 07:5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陳婷婷  責任編輯:孫朋浩

  面對人口老齡化,如何解決養老問題成了頭等大事。在日前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新國十條”),從保險在社會保障中定位的轉變,到勵鼓養老保障創新服務,再到政策扶持投資養老服務産業,一系列的表態為商業保險進軍養老産業描繪出路線圖。

  定位轉變

  由補充到重要支柱

  “把商業保險建成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

  商業保險一直以社會保障體系中的“補充”角色出現,排在政府主導的城鎮職工及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之後,成為第三支柱。商業養老險的發展往往屬於市場行為,由保險公司商業運作來推動居民購買。但由於傳統觀念影響,在龐大的養老需求當中,商業養老險僅僅為一種點綴。

  “新國十條”要求構築保險民生保障網,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首先提出“把商業保險建成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將商業保險打上了“重要支柱”的標簽。“新國十條”指出,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商業養老健康保障計劃;支援保險機構大力拓展企業年金等業務,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對基本養老、醫療保險的補充作用。

  對此,保監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舒高勇在參加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舉辦的座談會上認為,“新國十條”明確提出要把商業保險建成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是從理論上、認識上對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有一個明確的定位。舒高勇解釋稱,明確的定位對於接下來的政策制定、政策協調或一些業務拓展方面能夠明確很多發展方向,帶來很多的有利條件。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表示,在錯綜複雜的部門利益面前,商業保險的功能和作用一度被長期壓抑,如今推動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地位不斷提升的動力,根本的驅動力還在於商業保險在市場經濟中的效率優勢。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指出,商業保險的發展為國家的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減輕了很大的負擔,下一步國家通過稅收優惠的杠桿,把這個杠桿充分發揮好,將為國家整個的醫療保障、養老保障體系能夠起到緩解壓力的作用。

  創新産品

  由政策引導到政策扶持

  “創新養老保險産品服務。”

  在保險業,一直以來産品同質化較為嚴重,這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客觀政策環境的原因。從目前市場上的商業養老保險來看,定期壽險、兩全保險等儲蓄類保險較多,由於與市場上的金融理財産品相比,缺乏明顯的優勢,此類産品對於居民養老金的積累貢獻率並不高。

  “新國十條”指出,鼓勵商業保險創新發展養老保險服務,除了個人儲蓄類養老保險外,在國家層面首次提出開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加速推進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目前,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已在北京等地區圈定試點,多家參與試點的保險公司正在積極設計、上報相應的保險産品。

  目前來看,商業保險機構運營效率更高,政府可以委託保險機構經辦公共服務,也可以直接購買保險産品和服務;對於具有較強公益性,但市場化運作無法實現盈虧平衡的保險服務,可以由政府給予一定支援。

  事實上,上海曾在2009年就提出試點開發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但因産品設計形式未定、政府部門意見不一,推進舉步維艱。“新國十條”指出,研究完善加快現代保險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並適時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保監會副主席王祖繼介紹,這一創新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已確定時間表,將在2015年內甚至更早啟動。這可以鼓勵社會公眾積累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養老金,這不僅有利於促進保障體系的建設,而且可以大大減輕財政負擔,同時也有利於豐富養老保障層次,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保障需求。

  此外,“新國十條”還圍繞養老話題,提及失獨老人保障的新模式、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農民養老健康保險等。朱銘來表示,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方向最好通過發展這些險種和社保形成一個有效的對接,可以解決養老配套的問題。

  産業升級

  由保險保障到公共服務

  “運用保險機制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

  對於每一個人來説,養老屬於個人問題,當面對老齡化社會時,養老則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商業保險融入這一領域無疑提供的是公共服務。

  “新國十條”明確提出,政府通過向商業保險公司購買服務等方式,在公共服務領域充分運用市場化機制,積極探索推進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開展各類養老、醫療保險經辦服務,提升社會管理效率;並支援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投資養老服務産業,促進保險服務業與養老服務業融合發展。

  據了解,目前多家保險公司瞄準養老産業商機,積極開發養老社區,將保險産品創新與養老地産相結合,將養老服務做成産業鏈。據了解,國壽、平安、太保、新華、泰康、合眾等各大公司均在各地興建商業養老社區。有了明確的頂層政策支援,下一步保險業融入養老産業的步伐將加快。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有8家保險機構投資18個養老社區項目,預計總投資296億元,已投資167億元。據了解,這些養老社區全部擬由專業養老服務提供商提供醫療、護理、休閒娛樂、家庭服務等服務輸出。除硬體投資外,部分保險機構已經或正在與境內外養老運營和管理機構接觸,準備共同投資成立合資企業,為養老社區提供專業服務。

  “新國十條”要求各地統籌規劃養老産業,擴大養老服務設施、健康服務業用地供給,優先保障供應,鼓勵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等投資興辦養老産業和健康服務業機構。下一步,保監會將細化監管政策,出臺《保險資金投資養老健康服務業有關事項的通知》,並主動加強與國土、住建、財政、稅收、衛生等部門的溝通協調,推動相關部門儘快出臺保險等金融和社會資金投資養老、健康服務産業的配套及優惠政策。

  專項運作

  由大而全到精而細

  “鼓勵設立不動産、基礎設施、養老等專業保險資産管理機構。”

  目前,絕大多數保險公司的經營屬於“大保險”概念,包括産品設計、市場銷售、保障服務、資金運作等,但是此類操作並不利於精細化運作和控制風險。由大而全向精而細轉變將成為一種趨勢。保險公司將業務推廣向仲介機構轉移就是走專業化路線的嘗試。

  “鼓勵設立不動産、基礎設施、養老等專業保險資産管理機構”成為保險市場的新提法。中國人壽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運營部總經理助理張紹白認為,未來商業保險融入養老産業,將很可能由專業的資管公司進行資金運作。這樣會使得資産管理機構更加細分管理,有利於更加專業化,聚集專業人才;管理專業性能提升,有利於提高評估專業性,聚集規模效益。

  保監會相關人士指出,這些創新政策,為保險資産管理機構健康快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不過,也有保險公司人士認為,扭轉保險資管“大而全”的資金運用模式很難在短時間內轉變。

  平安養老相關負責人認為,此舉不僅意味著為企業年金創造更多的保值增值機會。經營企業年金的保險公司將有機會昂首邁入專業養老保險資産管理機構序列,並在資産管理範圍上獲得重大突破和創新的機會,為未來創設豐富多元的資産管理産品打開了制度的天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