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小險企成違規投資重災區 高收益投資鋌而走險

  • 發佈時間:2014-08-13 07:4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陳婷婷  責任編輯:孫朋浩

  一年以來,多家小險企的經營之路並不平坦,繼正德人壽借會計方式做大投資收益虛增資本被視為違規,信泰人壽投資繞過董事會、資金去向不明被介入調查,前海人壽的血緣股東搞投資“一言堂”進行關聯交易後,近日又傳出珠海人壽也捲入了投資風波。小險企緣何成違規投資重災區?

  高收益支撐高增長投資鋌而走險

  小險企成立初期,擴大市場規模成為“共識”,因此,推出較高收益的理財型保險成為多數險企的選擇,而這樣的産品無疑會消耗更多的資本金,導致償付能力明顯下滑。

  知情人士投訴信泰人壽時就表示,去年7月至今年2月,該公司旗下的兩款萬能險銷售了約110億元,而這兩款産品的年投資回報率約為5.1%,加上銀行銷售渠道2%的佣金率,成本高達7.1%,這極大並快速地消耗了信泰人壽的資本金,使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更快地顯現出來。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目前多數小險企都在拼理財型保險,不少公司還曾在網銷中打出預定收益率高達7%來吸引更多客戶。

  而當股東無法及時追加資本金時,很多險企寄希望於投資。信泰人壽被部分股東質疑,鉅額資金投向不明,很可能投向信託産品,其他資金借助其他公司繞道回到信泰人壽賬戶中,以補充資本金。

  事實上,中小險企本來就存在資金實力不穩定、經營能力不足的劣勢。“很多實業家貿然進入保險領域,對産品結構的設計和投資都缺乏足夠的了解,沒有與自身的資本能力匹配,很容易出現償付能力問題。”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一位險企內部人士也坦言,由於中小險企的不少股東都是民營企業,更多地是看短期利益,希望投出去的資本金能夠迅速産生回報。但保費收益是循序漸進的,所以很多中小企業都將目光轉向了資本市場,並且採取了頗為激進的策略欲獲取較大的投資收益,而激進的投資策略很難把控。

  正德人壽被發監管函的起因就是其通過“政府補貼資金”和“其他應收款”項目虛增實際資本,而究其背後原因與償付能力的急速下滑不無關係,扣掉這部分款項,一季度正德人壽的償付能力下滑至-87.08%。而民生人壽也因向監管部門提交虛假償付能力報告被發監管函。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系主任申曙光則表示,險企虧損是符合壽險盈利時間定律的,一般險企開業到盈利至少要7-8年時間,在正常情況下,壽險産品在前期都是虧損的,如果企業難以熬過長期沒有盈利的投資,很可能導致公司股東更疊頻繁,增資困難。

  股東內訌愈演愈烈投資決策失衡

  險企派別之爭由來已久,內訌危機則猶如一顆定時炸彈潛藏在險企內部,小險企內部的股東關係表現得尤為明顯。

  正是因為股東內訌,有時導致董事會、股東大會都無法正常召開。信泰人壽除了捲入資金投向不明的漩渦外,有知情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其旗下的大量信託、基金等對外投資都繞過了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如此一來,險企最高的決策機構很難把控投資方面的風險。例如,信泰人壽一項高達23億元的信託投資項目完全沒有經過投資決策委員會和董事會,而這一鉅額投資,股東竟然只是在股東大會上才知曉。這明顯與監管政策相悖。依據保監會下發的《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規定,險企進行資金運用要實行董事會負責制,投資無擔保債券、股票、股權和不動産等重大保險資金運用事項,應當經董事會審議通過。然而,面對內訌不斷的險企,董事會往往成為虛設,很容易導致投資決策失衡。例如,除了上述信泰人壽董事會對重大投資沒有決策權外,正德人壽的董事會也無法正常進行,更無法做到投資決策合理化。

  據了解,正德人壽內部的矛盾也一直不斷,股東幾度易手、股權轉讓産生糾紛、公司高管頻繁變動也成為阻礙其發展的癥結。鄭永剛去年4月才開始出任正德人壽首席運營官及總裁職務,短短半年就被“暫停職務”。鄭永剛被暫停職務的原因是其激進的投資政策,這一政策又導致股東間的激化,最終又進一步影響到董事會的召開和投資政策合理化,進入了死迴圈。

  大股東控制權獨大險資變相輸血

  雖然保監會去年對險企股東持股比例有所放寬,規定對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單一股東出資或者持股比例可超過20%,但保監會也限定,單一股東及其關聯方不可以對一家險企的控股權超過51%,以防止股權過於集中對公司治理和經營管理造成不良影響。

  但是,個別小險企卻通過盤根錯節的關係令股權過於集中。成立僅僅兩年的前海人壽因耗資48億元的15條重大關聯交易報告都投資于地産及其相關領域,而被稱淪為地産資金的輸送機。

  查閱工商局網站得知,前海人壽鍾情房地産事出有因。姚振華擔任前海人壽董事長,並通過深圳市鉅盛華實業持有前海人壽20%股權;而姚振華同時也是寶能集團董事長,寶能又是以地産發家。與此同時,有媒體指出,寶能集團與前海人壽股東深粵控股、粵商物流、凱誠恒信倉庫、華南汽車交易中心等5家公司歷史上有著緊密的關聯,上述股東合計持有前海人壽88.1%股權。

  而近兩年力推高收益理財産品的珠江人壽亦如此,將27.5億元的資金投向了大股東下屬公司,且大部分與基建、物業有關。

  “現在很多小險企都與房地産公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股東進入保險業就是為了得到現金流。”一位不願具名的險企高管坦言,這樣的大股東都是有背景的,自己有項目,很容易將自己所控制的險企資金引入相關項目中。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曾撰文表示,少數控股股東一開始就把設立公司定位為“融資平臺”,並直接控制,表現為高杠桿運用資金,以實現股東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用與股東的關聯交易來套取保險資金,用來補充資本金或其他用途。陳文輝還披露,保監會在現場檢查中,發現部分險企利用銀行存款抵押的形式,把險資轉變成為股東資金,用來虛假增資。

  投資監管“放開前端”管理滯後難控風險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保監會逐漸還市場主體更多的經營權、決策權和投資權。在保監會來看,把持的原則是“放開前端,管住後端”。所謂“放開前端”,就是要減少行政審批等事前監管方式,把風險責任和投資權交給市場主體。“管住後端”,從狹義角度看,就是指事後的償付能力監管,運用資本手段,實現對資金運用的約束;從廣義角度看,就是不僅包括事後的償付能力約束,還包括事中對投資活動的持續性監管。

  “這一看上去還給險企經營自主權的改革,對於自治力強、治理結構完善的險企而言,無疑是好事。”一位大險企投資負責人解釋,而對於容易衝動的小險企,將變成“雙刃劍”。該負責人認為,小險企由於過於追求規模發展,管理很難跟得上,再加上投資人員業務素質不過硬,有的人對行業並不了解,在決策過程中還需要磨合,這在投資方面很容易出現大問題。郝演蘇直指小險企投資軟肋,認為很多公司沒有獨立的資産管理部門,只有資金運用部門,內部風控制度缺失,不是獨立的法人公司,部門的隨機性比較大。

  而陳文輝也坦言,有些公司投資領域的風險管理運作機制薄弱,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形同虛設,風險管理條線難以發揮風險管理職能;有的公司高管層只看重收益率,忽視輕視風險,風險管理團隊滯後,甚至只有一個人;有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風險管理機制落後,風險管理資訊系統也跟不上。政策的放開,從長期來看,對行業是有利的,但從短期看,對於風險管控不到位的公司而言,風險還是很大的,好事可能變成壞事。

  據了解,保監會正在考慮險資託管,目前正在行業內徵求意見。意見稿將中融人壽、崑崙健康險、信泰人壽等違法違規問題歸咎於資金沒有託管,下一步要完善險資託管流程,進一步約束險資的投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