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保單做“診斷”
- 發佈時間:2014-09-16 08:17:55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摘要]隨著老百姓保障意識的增強,保險加速進入千家萬戶。但因盲目跟風投保,或是長年將保單束之高閣,許多消費者對於手中保單明細並不明瞭。
隨著老百姓保障意識的增強,近年來,保險加速進入千家萬戶。但因盲目跟風投保,或是長年將保單束之高閣,許多消費者對於手中保單明細並不明瞭,對家中保單結構合理與否亦是“模棱兩可”。就此,定期為保單做“體檢”,看有無保障缺口或存在“超買”的浪費情況,繼而進行適當的調整很有必要。
不過,有人説保單“體檢”是專業而嚴謹的工作,須請行業專家出手方可。話雖如此,但保險業內人士表示,只要掌握幾個關鍵點,消費者也能為保單做自我“診斷”,再根據家庭成員的現狀,將有限資金合理分流,整合成較為合理的保障結構。
其一,無論意外、健康還是養老保障,只有按時交費的“有效”保單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功能。由此,消費者首要“診斷”保單是否處於有效狀態(卡式保單需激活、期交保單需及時交費),建議在備忘錄中記下每張保單的交費時間、交費金額,提前做好資金計劃。
其二,持有家庭保單的消費者,應對家庭成員的壽險保額進行統計,看夫妻倆的保額能否滿足家庭總體負債(包括貸款餘額、未來子女教育費用和養老費用等)“缺口”。如果家庭資産合計(不含自用房産)無法完全覆蓋負債,夫妻倆就需通過壽險保額來覆蓋這部分缺口。保險業內人士表示,購買壽險要一定的經濟能力,一般工薪家庭可將全年收入的10%購買壽險。這部分的保額分配可根據夫妻倆的收入比例來確定,收入較高的一方應優先考慮,即對於家庭經濟支柱的保額要適當“傾斜”。
與此同時,由於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為保單做“診斷”時,也應考慮家庭成員保障需求的動態變化。對於孩子,應重點關注健康與意外傷害風險,可為之投保健康險和學平險,前者可讓孩子一旦身患重疾能獲得保障,後者則由住院醫療、意外傷害、意外醫療險組成,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疾病住院、外傷門診費用都能獲賠。而對於青年和中年家庭成員,應重點考慮養老、大病保險,且不要遺漏高保障的意外傷害險和壽險。
其三,消費者還應統計各張保單是否有生存金返還或年金領取的約定,有的生存金返還是根據某個年齡或到期期限等約定的時間點來支付;有的則根據時間間隔(2-3年)來支付。至於年金産品,一般從約定的時間點開始,每月或每年支付養老金。由於對家庭財務而言,生存金返還或年金領取是一筆穩定的現金流,因此消費者要特別留意,從而能根據資金流出的節點規劃家庭未來重大支出,如用於子女教育金儲備或是養老資金的規劃。
保險業內人士還提醒,在查看保單是否存在缺口時,城鎮居民由於大多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因此宜選擇具有交費低、保障高特點的醫療津貼、大病醫療保險,以彌補患病時的損失。對於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等沒有基本醫療保險的群體,風險保障更為重要,為防止一旦患病及遭遇意外事故增加支出,甚至導致收入驟減,保障型壽險(住院醫療、大病醫療和意外傷害保險)應是這一群體的首選,養老保險次之,以防範意料之外的疾病或災害打擊。
此外,在“診斷”完保單之後,倘若家庭收入較為寬裕,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也可將部分資金用於購買投資、儲蓄型壽險,從而得到較高額的回報。但要引起注意的是,家庭保單總體上須避免出現有鉅額養老保險,卻無意外、醫療保險保障的畸形現象。保險業內人士指出,通過合理組合保單,為個人或家庭成員防範風險,保障資産安全穩健地運作,始終是保險消費者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