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 然
當前,農業保險在農業生産中的“防火牆”和“安全網”功能日益顯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部署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援制度時,要求“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主要來源於各級財政補貼,政策性較強,農業保險發展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財政補貼資金的功能作用發揮,社會各界均高度關注。
業內人士認為,農業保險亟需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解決農業保險領域承保理賠精準性問題,是推動我國農業保險邁向高品質發展的重要一環。
提升投保農戶獲得感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體量大、增速快、服務農戶眾多,我國農業保險規模已躍居世界前列,但在實踐中,與“三農”領域日益增長的風險保障需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承保理賠不精準的問題,影響了投保農戶獲得感和農業保險功能作用發揮。
“承保理賠不規範、不精準是我國農業保險行業長期存在的深層次、頑固性問題。”中國農科院資訊所農業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思健認為,農業保險承保與理賠時,如果長期缺乏有效的數據與工具支撐,那麼就不清楚保險標的“是什麼、在哪兒、有多少”,也難以及時準確掌握災害發生後受災面積、災損程度。此外,承保端虛構標的投保、理財式投保,理賠端誇大損失理賠、協議理賠等道德風險時有發生,出現一些套取財政補貼的違法行為,嚴重影響了財政補貼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2022年,原銀保監會出臺《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理辦法》,對承保、理賠、協辦、內控等關鍵環節行為進行規範。同時,指導保險業協會發佈種植險、養殖險、森林險承保理賠服務規範,分險種明確服務標準。但關於投保理賠精準性的規定尚不夠完善,一些規定還較為原則。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做到應賠盡賠”。為將國家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切實保護農民利益,金融監管總局、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近日聯合發佈《關於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等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一方面,投保要準。《通知》對於集體投保類業務,提出穩步提升抽查驗標比例,抽查驗標要精準到地塊;對於規模經營主體投保類業務,同樣要求確保保險標的精準到地塊,並要求重點審核保險標的位置、數量、權屬、風險等資訊。
另一方面,理賠要快。《通知》規定,保險公司應及時開展查勘工作,加強定損管理,集中核賠,切實解決理賠難、理賠慢的問題;保險公司應依照規定時限,結合自身經營能力,分險種制定理賠週期閾值,嚴禁拖賠惜賠;堅持理賠款直接支付被保險人的工作原則,鼓勵各地對接社保卡“一卡通”等方式支付賠款。
“作為完善農業保險監管的重要制度安排,《通知》以提升農戶獲得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針對各方反映較為集中的農業保險承保理賠有關問題,打通影響承保理賠的各個關鍵環節,明確細化了包括承保、理賠、賠款支付、應收保費管理等各個環節各方主體的職責,明確標準,強化合作,推動數據共用和資訊核驗,鼓勵科技賦能,規範農業保險市場秩序,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理機制,提高投保農戶承保理賠滿意度,促進農業保險持續健康發展。”金融監管總局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
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在科技賦能方面,《通知》鼓勵保險公司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推進無人機、遙感、物聯網等科技手段應用,加快標準化建設,提升承保理賠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業務線上化、數字化和智慧化,推廣承保理賠資訊線上告知、公示及查詢,保障農戶知情權,改善農戶投保理賠體驗。
業內人士認為,乘著資訊化、數字化浪潮,農業保險與遙感、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融合應用,不斷催生“保險+科技+服務”的新服務模式,推動精準定損、快速理賠,有效助力農業及時恢復再生産。
紅彤彤的花牛蘋果是甘肅天水的“致富果”,也是天水市壯大農村經濟、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支柱性農業産業。今年8月21日,天水市麥積區花牛鎮遭遇強降雨並伴有冰雹、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正值“花牛”蘋果即將上市之際,突發雹災給當地果農造成嚴重損失。人保財險暢通理賠綠色通道,優化服務流程,做到“應賠盡賠、能賠快賠、合理預賠”。截至9月20日,受災區域涉及的341戶種植農戶及12家專業種植合作社已全部結案,共計賠款855萬元。
人保財險不斷提升精準快速理賠服務,推動數字化在蘋果保險場景中的應用,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精準拍攝、地面現場驗標和查勘等方式,形成了“天空地”一體化承保理賠模式,提升了工作效率,實現了數據多跑路、果農少跑腿的積極效果。同時,人保財險與天水市氣象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展“智慧氣象+蘋果保險”精準服務技術研究,共同推進氣象資訊融入農業保險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和金融保險對蘋果産業發展的“雙保障”作用。
平安産險聯合平安科技開啟了平安科技農險建設項目,同樣以科技為核心驅動力,通過遙感氣象、AI大數據、區塊鏈、數字人等技術,打造“科技農險”新模式。例如“‘科技+農險+服務’平安科技農險建設項目”開發了全流程智慧化工具,在客戶端打造首款農戶服務專屬APP、智慧閃賠模式,實現農戶從被動等待到自助作業的轉變;在隊伍端創新牛臉識別、智慧稱重等智慧化工具,實現專員從反覆下鄉到遠端作業的轉變,構建智慧核保核賠能力。
同時,平安産險積極落實承保理賠“雙精準”,在承保環節,攻克遙感地塊識別技術瓶頸,打造智慧驗標工具,並基於作物識別,建立生長監測能力,覆蓋玉米、小麥等8種作物;在理賠環節,自研區間估損模型,支援地塊級估損,有效提升農戶對保險理賠的認可度,減少農險定損爭議,顯著提升理賠效率。平安産險有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上線以來經濟效益顯著,作業效率大幅提升,綜合成本率逐年優化,實現良性發展。
推進部門間協同配合
《通知》要求各地保險監管、財政、農業農村、林草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工作,建立重大問題會商機制,加強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同時,提出地方政府部門要加強對農業保險規律的認識,實事求是發展農業保險,不得參與農業保險具體經營,不得干預保險公司正常承保理賠,不得要求保險公司減免保費、墊付保費、無災賠付、平均賠付、協議賠付。
河北經貿大學農業保險研究中心主任馮文麗認為,培育正確的保險理念和契約精神十分重要。“社會上對農業保險存在一些不正確的認知,比如有的地方政府希望農業保險發揮最大的財政資金杠桿效應,簡單化地看待每年的賠付率,希望每年都能‘多賠’。一些農戶把農業保險當作一種金融投資,希望每年都能獲得一定比例的資金‘收益’。有的保險公司在應收保費不斷擴大的背景下,為了維持業務正常運營,更加重視效益。”馮文麗表示,這些認識容易造成保險的損失補償功能被扭曲,“該賠的沒有賠夠,不該賠的賠了”。
《通知》提出,各地財政、農業農村、林草、保險監管等部門應加強協作,建立數據共用機制,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共用土地承包和流轉、種植養殖、防疫檢疫、無害化處理等數據資訊。支援基層農業農村、林草部門協助保險公司核驗承保理賠數據。鼓勵氣象部門與保險公司共用重大氣象災害等數據,為保險公司在産品設計、保險理賠、風險減量等服務方面提供支援。鼓勵探索創新“農業保險+”模式,發揮保險服務農業全産業鏈建設和融資增信等作用。
“農業保險科技創新應用不只是保險機構的工作,還是政府提升農業保險監管與服務水準的一個重要支撐。”趙思健認為,為消除政府管理部門和保險機構之間的資訊不對稱,提升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的精準化,農業保險的主管部門應運用資訊技術手段構建農業保險大數據管理與服務平臺,實現農業保險數據資源有序集中管理、有機整合與深度利用。
趙思健建議,政府管理部門應牽頭推進農業保險大數據資源的共用,加強大數據戰略規劃和統籌部署,加快完善數據治理,建立健全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整合、共用和應用機制,依法依規共用農村土地確權、土地流轉、農業遙感、氣象災害、畜禽養殖等重要數據資訊。同時,加強隱私計算等技術應用,對涉及隱私的數據資源採用加密處理的方式,確保數據共用過程中的資訊安全。 (經濟日報記者 楊 然)
(責任編輯:孟茜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