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險企發債步伐加快,增資計劃也密集落地。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今年前11個月,已有11家險企累計發債956億元,19家險企獲批增資約203億元,合計資本補充規模約1159億元。
受訪專家表示,險企資本補充需求受監管政策、業務發展階段、企業自身盈利能力等因素影響,險企除通過增資、發債等外源性手段補充資本,還要加強自身“造血”能力。
發債規模同比上升24.8%
發債、增資是保險公司補充資本金、降低風險的兩大主要外部手段。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前11個月,險企累計“補血”超1100億元。
發債方面,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利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中英人壽、平安産險、泰康人壽、中銀三星人壽、中國人壽、太平財險等11家險企發行債券,總計發行規模956億元,同比上升24.8%。
增資方面,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前11個月,已有三峽人壽、愛心人壽、華泰人壽、恒邦財險、陽光人壽、橫琴人壽、中信保誠人壽、恒安標準養老、信泰人壽等19家險企獲批增資,新增註冊資本近203億元。其中,選擇增資進行資本補充的多為中小險企。
對此,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從“償二代二期工程”實施以來,無論是大型險企還是中小險企都有資本補充需求,這種需求是行業性的。只是不同險企採取資本補充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外源性資本補充上,中小險企受限于自身條件,較難通過發債、上市等方式補充資本,因此主要採取股東增資的方式進行資本補充。
對於影響資本補充需求的因素,黃大智表示,資本補充需求一方面受到監管政策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到公司業務發展需求的影響,如果險企資本消耗型的業務佔比較多,在業務快速發展擴張的時期就需要及時補充資本金。此外,資本金補充還受險企本身盈利狀況的影響,因為資本金具有內生性的增長動力,險企可以通過每年結轉和提取一部分利潤來補充資本金。如果險企盈利不佳,就會一定程度上限制資本金的補充和增長。
多種方式擴充資本金
除了傳統的發行資本補充債,自去年11月份泰康人壽發行了第一隻上市保險公司永續債以來,今年前11個月,已有中英人壽、泰康人壽、太保壽險等險企發行了總計200億元的永續債。
增資方面,除原股東按比例增資、新增股東或投資人認購新增註冊資本等常見增資方式,還有險企通過將任意盈餘公積金轉增股本或將未分配利潤轉增註冊資本的方式實現資本金補充。例如,中國鐵路財産保險自保有限公司擬將截至2022年12月31日經審計的未分配利潤中的10億元按股東持股比例轉增公司註冊資本。
儘管多家中小險企今年尋求增資,但從出資方來看,多數增資股東為國資背景,社會資本進入保險業的意願相對較低。
黃大智表示,目前中小險企相對於大型險企,無論在監管評級還是自身資本實力上,都比較難以滿足債券的發行條件。從經營的角度來看,中小險企的出險比例較高,經營評級較低,相較于大型險企對資本補充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時,中小險企受自身條件所限,即便選擇增資的方式進行資本補充,也可能面臨較大的協調壓力。此外,中小險企因評級、聲譽、股東實力等問題,市場所給予的隱含風險溢價較高,資本補充的成本也較高。
相對於大型險企,中小險企對多樣化補充資本的需求更加迫切。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中小險企除依靠外源性資本補充,也要提升自身“造血”能力,通過開展業務合作、加強風險管理、優化投資組合、加強投資研究等方式提升市場競爭力,從而增加凈利潤,緩解資本缺乏問題。
對於險企獲得資本補充後應如何進一步發展,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保險行業已經進入到高品質發展階段,險企增資後需要更多關注資本的使用效率以及股東的回報水準,在戰略方向和賽道選擇上要符合股東預期,做好資本規劃和業務計劃,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降本增效,並加強精算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提升業務品質,優化資産配置,轉換發展模式,實現長期價值增長。
(責任編輯: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