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武亞東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的迅猛發展,保險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數字化變革。在這場浪潮中,如何抓住政策引領與技術突破的雙重機遇,實現保險業的高品質發展,已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頂層設計逐步完善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金融科技與保險行業的深度融合,出臺一系列政策為保險業的數字化、智慧化發展提供支援。《中國保險業標準化“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大保險科技技術標準供給。在保險科技領域加強行業標準供給,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服務、區塊鏈、下一代網際網路、智慧健康、物聯網等領域制定相關應用標準,以標準凝聚行業共識、積累行業經驗、規範引領保險科技創新。
今年9月份,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保險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增強保險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數智化水準;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大資源投入,提升經營管理效率;鼓勵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提高行銷服務、風險管理和投資管理水準。
業內專家表示,科技保險需要緊緊圍繞科技發展,無論是精準的風險定價、便捷的智慧理賠,還是個性化的客戶服務,科技賦能不僅優化了保險行業的業務流程,更拓寬了其服務邊界。而科技保險的發展,則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政策扶持。目前,我國科技保險採取以“政府主導+商業運作”為主的發展模式,推出的一系列支援科技保險發展的利好政策,助推了行業的高品質發展。
從國際上看,以歐盟和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也在政策層面大力推動保險科技的發展。例如,歐盟推出“數字金融所有計劃”,鼓勵保險業加速技術採納,同時注重隱私保護和數據合規性。美國的金融科技創新沙盒(FinTech Sandbox)項目,促進了諸如個性化保險産品設計、智慧理賠技術以及基於區塊鏈的再保險交易等創新方案的孵化。這不僅幫助初創企業加快了從概念到市場的轉化速度,也推動了整個保險行業的技術升級,使得科技與保險的融合更加高效有序。
“我國作為新興經濟體,在政策上借鑒全球成功經驗的同時,立足自身國情,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賦能保險發展模式。”原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副書記、副主席周延禮表示,政策引導、監管優化和企業自主創新形成合力,為我國保險業的數字化轉型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數字化轉型提速
科技的深度融入使保險業的服務模式更高效、風險管控更精確,同時也推動了傳統保險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使其在競爭中煥發新的活力。
《保險業高品質服務鄉村振興藍皮書(2024)》顯示,2023年,保險公司在科技應用方面累計投入資金近2.25億元,主要用於空間資訊技術、AI識別、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科技手段應用,構建農業生産、風險資訊數據共用平臺。
具體來看,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使保險定價更加精準。通過對客戶的行為、健康和財務數據的深度分析,保險公司可以根據個體風險特徵設計定制化産品。例如,健康險領域應用可穿戴設備收集的實時健康數據,根據客戶的健康狀況動態調整保費,這種“按需定價”的方式已經在國內外多家保險公司中推廣。據了解,中國平安和泰康保險在積極探索類似模式。
在風控領域,中國人保利用生成式AI和機器學習構建智慧風控系統,不僅提高了反欺詐能力,還在農業保險和新能源車險等場景中實現了個性化風險定價模型。“這些實踐推動了傳統保險從風險‘事後處理’向‘事前預防’的轉變。”中國人民保險集團科技管理部總經理劉蒼牧表示。
據劉蒼牧介紹,為應對新能源汽車爆髮式增長帶來的定價、成本、流量、數據等多重挑戰,中國人保實施了新能源汽車保險數字化轉型工程,構建了新能源車風險保障數字化檔案,開發了更符合新能源車特點的駕駛風險評分模型和定價模型,利用智慧座艙技術進行創新應用研發,同時開展線上數字化理賠革新,打造了一整套數字化智慧解決方案,助力新能源汽車産業健康地發展。
智慧化客服也逐漸成為保險業提升用戶體驗的重要方向。聊天機器人、智慧語音助手等技術,已經在許多保險公司中普及。平安保險的“智慧客服”,通過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在一分鐘內為客戶提供精準的保單查詢、理賠指引等服務,大幅提高了效率。
平安健康險CTO馬榮強表示,科技的發展使保險服務更加高效,顯著提升了客戶體驗感。客戶可以短時間內完成保單查詢、理賠指引等一系列操作,不僅大幅降低了運營成本,還提升了服務效率和準確性。同時,智慧化産品的應用還有助於優化産品設計和服務流程,增強客戶的黏性與品牌的忠誠度。
此外,區塊鏈技術也正在重塑保險的核心流程。從投保到理賠,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提高了流程透明度。例如,螞蟻鏈與多家保險公司合作,通過區塊鏈實現農業險和供應鏈保險的快速理賠,解決了傳統理賠流程耗時長、信任成本高的問題。而在國際上,瑞士再保險公司和德國安聯保險也已採用區塊鏈技術改造其再保險業務流程。
服務實體質效提升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佈的《2023中國保險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2023年,科技活動主體保險業務保單數量3.8億件,科技活動主體保險業務賠款支出138億元。大力支援國家重點戰略和重點領域科技創新,首臺(套)、新材料保險補償機制為全國各類重大技術裝備和全國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提供了近萬億元保險保障,積體電路共保體共計為24家積體電路企業提供保險保障約1.34萬億元。
近年來,保險業作為風險管理的核心環節,通過科技賦能,正從單一的金融保障角色逐步拓展為支援科技創新、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從技術風險的識別到創新項目的保障支援,保險業在科技領域的作用愈加重要且多元化。
“科技創新常伴隨著高風險,尤其在研發初期,不確定性和潛在損失可能阻礙企業發展。保險業通過科技保險産品,為創新企業提供風險兜底支援,能有效助力企業在創新道路上輕裝前行。”人保財險浙江省分公司高級專家兼機構部總經理劉雁説。
如專利保險就是通過為企業研發過程中可能産生的技術侵權、智慧財産權爭議提供保障,顯著降低了創新企業的財務壓力。部分保險公司與地方政府、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推出專利綜合險和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險,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創造了更加友好的創新環境。
保險業在服務領域也通過科技手段進一步優化,為高科技行業提供更加智慧化的保障和服務。劉蒼牧表示,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風險定價與保障方案設計帶來了很大的改變。通過對企業運營數據的實時監測,保險公司可以動態調整保費和保障範圍。例如,在新能源車險領域,部分保險公司已通過車聯網數據分析,為智慧駕駛技術提供差異化定價,覆蓋包括交通事故責任、車輛故障等多重風險。
此外,物聯網與雲計算技術的應用,也為高科技製造企業構建了全生命週期的風險管理體系。據了解,通過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生産線運作狀態,保險公司可以提前識別潛在風險,幫助企業優化管理,降低意外事故發生率。目前,這種“保險+服務”的模式在我國製造業中開始逐漸推廣。
總的來説,科技與保險的融合不僅拓寬了保險業的服務邊界,也推動了科技行業的發展。可以預見,未來隨著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的深入應用,保險業在科技領域的保障作用將進一步深化,保險業也將更加緊密地參與到科技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環節,成為驅動創新的重要力量。 (經濟日報記者 武亞東)
(責任編輯:孟茜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