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期貨 > 期貨資訊 > 正文

字號:  

活用期貨 為“訂單農業”上保險

  • 發佈時間:2015-06-08 11:15:46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朱雋  責任編輯:胡愛善

  1.有了籽棉“ 期貨”,棉農不用再去“賭”市場

  在董家灣村村民眼中,董元法可是個“老棉花”了。

  董家灣村位於湖北省枝江市七星臺鎮,是當地的一個棉花主産區。今年56歲的董元法,從18歲開始種棉花,一晃已經將近40年。

  多年的植棉經歷,讓老董充分感受到了市場的威力。“種棉花用不了啥機械,要比種別的莊稼多費不少力氣,辛苦大半年,就指著秋後能賣個好價錢。可市場價格實在把不準,一漲一落,腰包裏外得差不少呢。”

  2010—2011棉花年度,國內外棉花價格出現了罕見的“先翻倍、再腰斬”的劇烈波動。暴漲暴跌的市場,讓不少棉農吃了虧。可董元法在那一年不僅沒損失,還多賺了不少。逆勢賺錢的“法寶”就是籽棉“期貨”。

  董元法説,2011年,他和湖北白銀棉業下屬的棉花合作社簽了4000斤的“期貨”訂單,約定每斤價格6.5元。他的10畝棉花地,一共收了6000斤籽棉。“那年棉花價格跳得厲害,到跟合作社結算時,市場價格就剩4.35元/斤了。我這4000斤的訂單一下就多收入8600元。當時真是保守了,要是多簽點兒,還能賺得更多。”至今提起這事,老董還是為自己當初不夠大膽而後悔。

  籽棉“期貨”並非期貨市場內一個正式的交易品種,實際上就是棉農們跟合作社簽訂的訂單。湖北白銀棉業集團農産品事業部總經理李春介紹,和一般訂單一樣,籽棉“期貨”合同中也規定棉農要按時按量將符合品級要求的籽棉,按照合約價格出售給合作社。

  但與普通訂單不同,在這種訂單裏,企業已經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提前鎖定了農産品的銷售價格。簽訂合同的目的,在於合同收購量和套期保值量基本相當。合同中約定的收購價格是根據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價格倒推確定的。為了控制農戶履約風險,合同要求農戶在簽訂合同時,向合作社繳納相當於合同金額15%的保證金。李春説,“這種模式等於農戶間接利用期貨市場進行了風險管理,穩定了收入。還沒播種,就已經知道棉花的銷售價格了,不用再去賭市場。”

  事實上,除了提前鎖定銷售價格外,董元法還可以從合作社得到統一供應的種子、肥料。種植過程中,合作社通過組織技術培訓會、建設高産示範基地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也通過建設短信平臺,向農戶發送棉花生長特性及田間管理要點、棉花現貨市場動態等資訊,並在籽棉上市時指導農戶按級分摘、分曬、分儲、分售。“之所以這樣做,是要從源頭上控制品質。有了好的品質才能保證企業的經營效益,企業才能通過訂單價格反饋給農戶。”李春説。

  2.活用期貨,為“訂單農業”上保險

  如今,全球農産品市場已經進入價格波動劇烈的高風險時代。隨著國內外市場聯繫日益緊密,國內外不確定性因素相互傳導,我國農業也進入了高投入、高成本和高風險的階段。自然風險、品質安全風險,尤其是市場風險對於農業生産經營的影響越來越突出。

  農業的平穩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風險的防範和管控。傳統農業生産中,小農戶面對大市場,難以規避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衝擊。針對這種弊端,訂單農業的興起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農戶的收入和心理預期,但在實踐中,農産品價格波動風險很大程度上被轉嫁到企業身上。市場價格高時農戶違約風險高,市場價格低時企業面臨虧損。

  針對這一問題,近年來,部分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開始在訂單農業的基礎上,探索期貨農業這一新型農業生産經營模式,即將期貨市場引入農産品種植、採購、加工、銷售等生産經營過程中。當前應用最廣泛的就是湖北白銀棉業這種“公司+合作社+農戶,訂單+期貨”合作模式。

  專家認為,期貨農業最大的優勢在於形成了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一方面,通過訂單將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及農戶聯結;一方面,通過期貨將企業和期貨市場聯結。李春説,“企業利用期貨市場發現價格,更合理地確定訂單價格。訂單價高時可以穩定農戶收入預期,價低時可以幫助農戶調整種植結構。同時,企業通過參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規避農産品價格波動風險,鎖定利潤。”

  期貨農業另一優勢在於風險轉嫁。市場風險是永恒的。農業生産面對的巨大市場風險不可能因為引進期貨而徹底消除,但是可以通過企業在期貨市場上的套期保值操作,將企業和農戶之間的風險轉嫁給期貨市場。從國外經驗看,農産品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配合,有助於形成合理的價格體系。

  期貨農業還可以促進農業産業升級。期貨市場對於交割實物有嚴格的品質檢驗標準,按照國標或期貨交易所規定的標準,農業産業化企業會致力於提升生産技術、工藝,提高品質。政府及農業生産主體也會加大在水利、科技、機械、良種培育等方面的投入,提高標準化生産能力,進而帶動産業升級。

  3.完善政策,創新工具,加強農業風險管理體系建設

  證監會副主席姜洋日前表示,目前我國期貨市場已上市21個農産品期貨品種,覆蓋糧棉油糖的品種體系基本形成。隨著品種數量的增多,越來越多的涉農主體利用期貨市場來管理生産經營,並與其他金融工具對接,實現了有效的風險管理。

  但從總體上看,目前農業風險管理和服務體系仍不夠健全,進一步提升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品質和水準,還有很多問題尚待破解。

  就白銀棉業這種“公司+合作社+農戶,訂單+期貨”的模式而言,雖然設計了保證金制度規避農戶違約風險,但僅依靠現有的期貨工具並非萬無一失。比如,當市場價格高於訂單價格15%時,農戶仍有可能違約,但若再提高保證金,則會增加農民負擔。因此專家建議,我國應研究推出農産品期權,方便涉農企業和農戶更加有效地管理農産品價格風險。農戶或合作社可以直接購買看跌期權來管理農産品價格下跌風險,或企業和農戶提前簽訂保底價訂單,企業再在期貨市場購買農産品看跌期權,對面臨的風險敞口進行對衝。

  期貨市場是一個標準化的市場,對農産品品質及交割區域都有特定的要求,但國內農産品市場廣闊分散,品質同一性還不強,尤其是生鮮農産品很難達到標準化的要求。未來需要期貨市場進一步突破和創新,依託場內市場加強場外市場建設,放大市場功能,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對農業産業的服務。

  目前國內各類金融、仲介機構在與期貨市場合作推進“三農”服務方面還顯滯後,銀行沒有明確涉農信貸與套期保值的關係,“期貨+保險”業務也還處於發展初期。大連商品交易所有關專家提出,吸引各類金融、仲介機構廣泛參與,為解決農業融資難、擴大農業保險、滿足涉農企業風險管理需求等提供新産品、新工具和新服務。

  當前,我國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産仍然佔據主體地位,農民參與期貨市場的意識和能力都有待啟蒙。近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不斷擴大,他們對市場風險更加敏感,對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更加渴望,但大部分也還沒有利用期貨市場規避風險的意識。未來需要加大力度培育農民的現代市場意識,引導他們學會利用期貨市場,掌握生産經營主動權,提高駕馭市場的能力,走出“增産不增收”的困局。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7日 10 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