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8日 星期二

財經 > 期貨 > 期貨資訊 > 正文

字號:  

PVC期貨制度創新能否激活市場

  • 發佈時間:2015-04-23 08:1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波

  價漲600點成交依舊冷清

  600點上揚背後的“天時”與“人和”

  歷年的統計數據顯示,3、4月份多為PVC價格的年內低點。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春節過後至今PVC價格上漲幅度達到650元/噸左右,尤其是3月中旬後PVC期現價上漲更為明顯。

  事實上,與其他能化品一樣,隨著今年原油價格的反彈,PVC市場也呈現出了探底回升走勢。而進入3月中下旬後,PVC市場推漲心態加劇,使得價格節節攀升。

  調查中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之所以PVC市場推漲心態較濃,除了與原油反彈有關,很大程度上還與上游原材料電石的貨緊價揚密不可分。

  去年年底以來,國際油價持續下跌,乙烯的生産成本進一步降低,乙烯法PVC的成本也隨之走低,電石法PVC慢慢失去競爭力。中原期貨分析師才亞麗告訴記者,為了維持生産,電石法PVC企業將成本轉嫁給電石企業,電石企業只能苦苦支撐,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西北地區電石價格已跌到2100元/噸。

  由於虧損嚴重,今年年初原料電石産量下降較為明顯。卓創資訊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2月我國電石産量較2014年11—12月下降84.8萬噸,電石開工率降至近段時間以來的最低水準。

  伴隨著産量的下降,電石價格應聲上漲。截至昨日,電石市場均價較去年年底低位上漲450元/噸左右,漲幅約20%。電石供應緊張,也使得PVC企業開工受限。

  以當前河南地區PVC工廠為例,昊華宇航40萬噸/年PVC開工率已降至六七成,河南神馬30萬噸/年裝置開工率長期維持在五成以內,河南當地供應量整體較前期有所收緊。“年後原料電石價格持續反彈,且供應十分緊張,我們難以滿負荷生産,只有順勢不斷上調PVC價格來轉移成本壓力。”一位河南PVC企業的銷售人員坦言,原料電石是本輪價格上漲的始作俑者。

  據山東某PVC企業人士反映,雖然PVC價格近期上漲約700元/噸,但電石價格近期也上漲約400元/噸,按照成本計算,每生産一噸PVC需要1.5噸左右的電石,因此自購電石生産的PVC企業長期以來的虧損狀況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觀。

  “以西北地區電石出廠價格為例,從低位2150元/噸反彈至目前的2400元/噸,折合PVC成本,每噸成本至少增加375元,基於此,PVC企業想不漲價也難。”安迅思相關分析師稱,隨著PVC出廠價格節節攀高,市場貿易商報價自然也會水漲船高。

  在“天時”與“人和”的作用下,受成本推升的PVC有了從底部開始的一波反彈。同時,房地産政策發出了由緊轉松的訊號,增強了市場對PVC的需求預期,也將PVC期貨推入了上漲區間。

   “價漲量不增”的癥結在哪兒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國內PVC期貨價格3月以來大幅走高,但成交量卻未能隨之明顯放大,這段時間一直維持在日均1萬多手的水準,而其“一奶同胞”PP期貨的成交量日均卻超過60萬手,PE成交量更是日均超過90萬手。PVC期貨“價漲量不增”的根源到底在哪呢?

  不少受訪者告訴期貨日報記者,雖然PP、 PE與PVC都屬原油的下游品種,但基本面卻有著較大差異。

  卓創資訊分析師于江中表示,相比較而言,PP及PE的基本面要明顯好于PVC。其中,PP仍處於蓬勃發展期,2014年開工率為82.37%,自給率為79.67%,對進口依賴度依然較高,需求較為旺盛,價格波動劇烈。2014年PE開工率為84%,自給率僅55%左右,國內需求缺口依然較為明顯。“未來油制企業將轉型開發生産高附加值聚乙烯産品,而低附加值産品將被煤制聚烯烴技術産品逐漸替代,我國聚乙烯行業正在經歷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其價格波動率也不容小覷。”于江中稱。

  但就PVC而言,2010—2014年相關企業平均開工率僅在55%—65%之間,供應壓力巨大,現貨價格波動幅度逐年下降。卓創資訊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現貨PVC高點與低點價差2250元/噸,2011年價差降至1500元/噸,2012年降至450元/噸,2013年價差在570元/噸,2014年價差在525元/噸。于江中認為,正是由於近年來PVC價格波動越來越小,逐步讓部分投資者失去了參與的積極性。

  從另一方面來看,化工品中,國內塑膠和PP一直都是産不足需,要靠進口。“而PVC由於産、供、銷都集中在國內,儘管屬於煤化工的下游,但卻因不跟煤價聯動、産能過剩、生産廠家分散對價格沒有掌控權等因素,價格缺乏炒作的題材,市場的關注度下降。”才亞麗解釋。

  回顧PVC期貨上市以來的歷程,實際上是經歷了一個由熱到冷的過程。

  據統計,PVC期貨在2009年5月25日上市首日各合約總持倉達到23824手,交易量14.6萬手。到2009年8月11日,持倉量最高達到27.1萬手,交易量達到92.8萬手。在2009—2012年期間也一直保持活躍狀態。然而,從2013年開始,PVC期貨成交逐漸清淡,其中在2014年8月27日創下680手的地量,持倉最低時達到2000手左右。雖然今年1—3月PVC成交量有所回升,較去年同期增長27.44%,但與其他品種相比仍然冷清。

  PVC期貨從火熱到冷清的原因很多,有市場人士認為是生産廠家過度利用期貨市場銷售貨物、倉單壓力較大所致,但才亞麗卻並不這樣認為。“PVC註冊倉單最高的時候也只有2.8萬張,遠遠低於塑膠最高時的5.5萬張,而PTA最高的時候達到10萬張倉單。所以,倉單壓制並不能解釋PVC期貨活躍度的下降。”才亞麗説。

  在她看來,PVC期貨活躍度較低的原因主要在於市場熱點的消失。“2009—2010年經濟上行期,PVC在成本推動和需求上升的拉動下價格上漲,2011—2013年需求減弱價格下跌,但2013年以後,PVC價格跌至成本附近而需求不濟,PVC市場沒有矛盾的焦點,導致市場不太活躍。”

  同時,市場人士表示,PVC活躍度下降也與市場資金的板塊偏好有關。2013年與2014年農産品市場表現搶眼,吸引了市場資金轉移。

  有業內人士認為,更重要的一點是,在PVC期貨此前的交割制度下,存在可參與品牌較多與現貨市場對品牌依賴性較強的矛盾。據了解,PVC在現貨貿易中有很強的品牌特性,主流品牌和非主流品牌的價格存在較大差異,不同品牌價差多在400—800元/噸,部分時間價差甚至能達到1000元/噸以上,但PVC期貨交割中不同品牌的差價實際上會小于現貨市場。

  “此前,PVC沿用了LLDPE的‘品質檢驗+推薦品牌’制度,即對於推薦廠家推薦品牌的PVC,只要貨主能夠提供滿足交割品品質要求的出廠質檢證明原件和廠家的品質承諾函,經倉庫認可後可以免檢入庫註冊倉單,對於非推薦廠家推薦品牌的PVC須經過交易所指定檢驗機構檢驗合格後方可入庫,經倉庫認可後註冊倉單。”岡地期貨分析師龍瀟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現實中,PVC的生産商家相對分散,造成了參與品牌過多的問題。下游的PVC使用習慣性較多,對某幾種品牌的依賴度較高,而通過期貨交割拿到的貨源不確定性較大,對企業使用習慣帶來了影響。在期貨交割中,企業必然會以合格的更低價格的産品去交割,期貨價格更多時候反映的是現貨中價格相對較低的品種,其主流代表性受到影響,使買方投資者參與熱情降低。

  據遠大PVC研究員趙威介紹,此前PVC期貨參與者以貿易型企業或一些個人投機者為主。其中,貿易型企業一般出於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去年PVC價格單邊下跌,期貨賣出套保對他們會有所幫助;另一方面,今年他們一些多單在做投機。

   制度創新能否激活市場

  不少業內人士坦言,想要打破PVC沉睡的“魔咒”並非易事。在産業結構調整加速的新形勢下,基本面的改變還要經歷一個過程。除此之外,還涉及品種交割規則等方面的一些調整完善。

  在制度調整完善上,大商所經過調研論證,於今年3月17日發佈通知,推出了PVC品種的交割新規則,實施註冊品牌制度,並修改、制定了相關業務規則及配套管理辦法,同時公佈了首批包括1家免檢品牌在內的11家註冊品牌。

  “大商所根據現貨市場的交易習慣制定了註冊品牌交割制度,消除了買方交割時對品牌不確定的憂慮,還進一步降低了交割成本,同時也有助於使期貨代表主流的現貨品種。”一德期貨分析師趙洪虎稱,不過,由於此前各合約均存在持倉,為避免對正常交易的影響,此規則需要從1604合約才開始實施,因此PVC期貨活躍還需要一個過程,未來對市場的積極影響值得期待。

  此外,部分業內人士建議,為提高PVC的活躍度還可以考慮調低合約最小變動價位。“最小變動價位5噸/手的合約設置幾乎成為大商所化工品種的標配,從其他品種上來看運作得比較好,但就PVC來説,其波動率較低,通過調整最小變動價位可適度提高市場厚度。”在龍瀟看來,當一個交易品種價格波動率過低的時候,5元/噸的最小變動價位對於短線交易者來説顯然成本太高,吸引力不足,如果換成如PTA一樣的2元/噸的最小變動單位,也許活躍度會上升不少。在年初大商所通過中國期貨市場監控中心面向投資者進行的化工品種合約最小變動價位調整調查問卷中,PVC已經在列,顯然交易所已在研究這一問題。

  “PVC活躍度的提升既要關注期貨市場自身,又要抓住産業鏈上的問題,這無疑需要一個不短的過程。不過,我們看到了産業結構在調整優化,交易所也在持續努力做精做細這個品種。可以預見的是,PVC淘汰落後産能勢在必行,新制度下註冊品牌大企業在市場中的優勢將進一步提升,PVC期貨價格也將更具代表性,此外,屆時據市場變化可能進一步調整品牌之間的升貼水,PVC期貨將重回良性成長之路。”任江濤認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