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期貨 > 期貨資訊 > 正文

字號:  

期貨業面臨大行業小市場尷尬 大佬危言不轉型即死

  • 發佈時間:2014-09-22 11:31:05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期貨大佬“危言”:不轉型即死 大行業小市場 轉型解期貨業“死結”

  “不轉型死路一條”,期貨大佬施建軍近日又發“危言”:在網際網路條件下,憑什麼你給客戶一根線,插上電腦下個單,他一年就要給你交千萬元手續費?不可能,這條路走下去肯定滅亡。

  在中國,期貨被戴上了“兩頂帽”,一頂“大市場”,一頂“小行業”。一組數據足見其“尷尬”境地:2013年中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206177.3萬手,比2012年增加40%以上;而同期全國期貨公司凈利潤總額不增反降,僅為35.55億元。

  “大市場”與“小行業”矛盾何解?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市場風險管理需求蘊藏巨大潛力;另一方面,面臨國際化經營、混業經營、網際網路化經營“三大機遇”,加之當前監管層正在為轉型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期貨經營機構轉型升級大有可為。

  期貨業面臨尷尬局面

  從“某某期貨經紀有限公司”開始,部分期貨公司幾年前更名為“某某期貨有限責任公司”,又到近兩年“某某期貨股份有限公司”,名稱更換似乎記錄了期貨公司的變遷。

  在9月17日,中國期貨業首屆創新大會——期貨經營機構創新發展研討會上,期貨公司又被冠以“期貨經營機構”這一稱謂,且未來可能被《期貨法》使用。

  當下,證券、期貨、基金、信託、銀行等金融機構混業格局勢不可擋,一些業內人士擔憂,純經紀業務的期貨公司未來是否還有存在必要,抑或是成為一些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部門?

  混業既是期貨公司遭遇尷尬的原因,也是結果。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期貨法》起草小組組長尹中卿表示,令人唏噓的是,期貨公司與證券公司雖然幾乎同時出生,但二十多年來的發展速度和現狀卻大相徑庭。

  他引用的公開資料顯示,經過清理整頓,1996年期貨公司由上千家減至329家,證券公司僅94家;到2007年,期貨公司進一步減少到177家,證券公司卻增加到106家;截止到2013年底,證券公司增加到115家,總資産2.08萬億元,凈資産7530億元,營業收入超過1500億元,實現凈利潤440多億元,全行業連續八年整體盈利。

  相比之下,到2013底,期貨公司減少到156家,總資産僅2560多億元,其中還含客戶保證金將近2000億元,營業收入180多億元,實現凈利潤逾35億元。

  這些數字基本都是8—10倍的差距。根據中國期貨業協會發佈的數據,國內期貨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多達18家,三年中兩年虧損的53家,有三分之一期貨公司在三年期間都曾出現過年度虧損。

  其實,在海外情況也基本如此。“美國相關的期貨經營機構能掙錢的有幾家?沒幾家,排名靠前的二十名,除了大投行之外,只有三家是純期貨經紀公司,比如新際集團,可能也有虧損,其上市公司總市值30億元人民幣。”永安總經理施建軍説,美國利率又低,南韓也是這樣,單純期貨經紀這條路走下去肯定要滅亡。

  實際上,期貨公司非無施展拳腳之天地,比如風險管理。僅以商品市場為例,目前國內已上市的商品期貨品種共40個,以2013年對應的表觀消費和現貨均價、産業鏈乘數按2計算,約有21萬億元的市場價值風險管理需求。

  “一端是已上市的期貨品種,另一端是龐大的市場潛在需求。”施建軍表示,目前來看産業客戶參與面不廣,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主要因為衍生品市場與企業需求之間的脫節:期貨合約標準化和企業個性化的需求不匹配,期貨公司單一通道功能和企業多樣化功能不匹配,期貨市場高度集中和現貨市場分散經營不匹配,期貨市場單一風險控制方法和企業綜合風險管理需求不匹配,單一的隔離市場和企業經營的國際化不匹配。另外,還有財富管理領域,也同樣存在類似不匹配問題。

  轉型不在説而在怎麼做

  一是風險管理,二是場外衍生品市場,這是包括施建軍在內的期貨界人士認為的轉型的兩個方向。

  “今年風險管理子公司業務獲批後,浙江有風險子公司的利潤要超過期貨公司的利潤,這就是轉型。”施建軍説,大力發展場外市場,到底場外市場怎麼發展?因為美國人不會告訴你,為什麼?現有的美國人在他出生之前場外市場就存在了,或者他參加工作之前就有,他也不清楚場外市場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中國人現在就面臨這個問題,我們還沒有場外市場,但要把它創造出來。

  即便有挑戰,期貨公司轉型發展也面臨著機遇。

  施建軍認為,機遇之一是國際化。中國期貨市場國際化要引進來,首先是客戶,要變成國際化市場必須要引進境外客戶,二是技術,包括IT技術、管理技術、投資技術;其次,要走出去,帶著客戶和中國的市場一起走出去。

  業內人士表示,預計未來幾年,中國資本市場和衍生品市場將加速國際化,期貨公司將面臨組織機構調整、業務多元化、客戶結構轉型升級等諸多機遇,在此過程中,需要監管支援,加快“引進來、走出去”的市場開放步伐。

  另一方面,是混業格局帶來的機遇。施建軍表示,期貨公司要抓住金融業務牌照全面開放的機遇,集中優勢資源于優勢領域,在細分領域樹立競爭優勢,特別是在期權、做市商、套利對衝等新型金融衍生品研究方面已經準備多年,以證券衍生品為計入點向混業經營轉型。

  而在網際網路時代,期貨公司也將面臨網際網路化經營機遇。中國證監會日前下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期貨經營機構創新發展的意見》稱,要推動期貨公司業務轉型升級,支援期貨公司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創新産品、業務和交易方式。

  業內人士預計,期貨公司的經紀業務、資産管理、財富管理模式都將發生改變,可以運用遠端開戶、大數據分析、線上産品銷售、場外市場交易方式電子化等各類網際網路手段,來對客戶進行更精準地分層服務和管理,發展財富管理業務特別是公募期貨基金業務,加快推進場外市場和櫃檯市場業務。

  “期貨公司的手續費率逐年下降,網際網路的介入加速了這個下降過程,在再利潤空間被壓縮到一定程度後,利息收入這塊蛋糕必定會成為網際網路企業吸引客戶的重要籌碼。”國投中谷期貨王露萱直指要害,但並不能説明傳統期貨公司的通道業務就一定會被網際網路顛覆。

  王露萱認為,網際網路企業是一種典型的“快餐金融業”,優勢在於成本低,劣勢在於經驗淺,對於大中型機構客戶而言,相對於低廉的手續費,更加看重期貨公司的資質、研發能力、客戶資訊安全度等。

  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總經理冉華此前表示,該中心將研究開發“網際網路開戶雲平臺”,以保證客戶資訊收集、風險揭示、客戶身份證驗證等網際網路開戶流程統一規範;另一個是所有期貨公司無需單獨建設網際網路開戶系統,直接通過該平臺即可開展網際網路開戶業務,並基於虛擬技術實現不同公司的個性化需要。建設並使用該平臺,可以提高開戶效率,降低期貨公司成本,同時也降低監管成本。

  期貨監管環境正在優化

  期貨公司轉型升級,經常會遇到“紅線”,包括目前的一些期貨創新産品和業務。

  比如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業務,大越期貨研究員丁潔表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於受到交易機制運作、風控措施管理、品種合約、交割制度安排等因素影響,和機構投資者的合作洽談並非一帆風順,且對於風險管理子公司本身而言,從風控角度出發,在股東對其合作標的設置要求的前提下,尋找合作對象的要求更為嚴苛。

  另外,期貨資管業務的發展一直以來也因準入門檻而受到限制。根據2013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期貨公司資産管理業務試點辦法》規定,將先行開放單一客戶資産管理業務,起始委託資産不得低於100萬元,特定多個客戶資産管理業務將在制定相關辦法後放行,同時要求開展資産管理業務試點的期貨公司凈資本不低於5億元,申請日前6個月的風險監管指標持續符合監管要求。

  “很明顯,這一條件對於大多數期貨公司來説都比較苛刻,但是為了吸引更多投資者又不得不採用降低管理費等靈活性手段。”一位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期貨資管網調查情況看,一個期貨資管賬戶的規模一般在200萬元到500萬元之間,但為了控制風險,多數期貨公司將期貨資管賬戶的門檻設在300萬元以上,並要求收取1%左右的管理費和20%的盈利提成,也有期貨公司為了鼓勵客戶接受期貨資管模式,將管理費降低至0.5%左右,甚至免管理費。

  業內人士指出,期貨公司經營範圍還不夠廣泛,長期以來其經營一直被限制在單一經營範圍之外,傳統業務收入主要依賴手續費和保證金利息,儘管許多期貨公司開展了投資諮詢,資産管理、風險管理等新業務,但轉型的速度仍相對滯後。然而,這些情況可能在不久將得到改變。

  尹中卿透露,在起草《期貨法》的過程中,將著重研究和解決造成期貨公司經營困境的政策和法律制度與障礙,推動和促進期貨經營機構轉型、創新,其中包括增加期貨經營機構主體,來推動期貨行業結構創新,擴大期貨公司的業務範圍,推動經營方式轉型,嚴格期貨公司進入和退出程式,推動市場主體規範,完善期貨公司的行為規範,推動防範風險創新,健全監管制度的安排,推動監管模式創新。

  “創新本身應該説是有成本的,而創新越早,創新越多,成本越高,因此期貨公司創新要處理好風險和分配機制,形成一個有效的內部産品評估機制;同時在分類監管方面,要考慮到減輕企業創新産品對它帶來的負面影響,給創新創造環境。”中國期貨業協會非會員理事、研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宜生表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