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貿易融資異化為“融資騙貸”
- 發佈時間:2014-09-01 07:1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孫朋浩
發生在青島港的“大宗商品騙貸”衝擊波仍未平息。《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在清點損失情況後,近期多家機構圍繞資源的歸屬展開訴訟,其中不少訴訟對象指向青島港及旗下公司,甚至有機構就相關糾紛鬧上了國外的法庭。
貿易融資早已是在國際市場廣泛開展的一項業務,目的在於解決企業的資金流動性問題,使貿易便利化。然而,作為一項成熟的業務,國內的貿易融資卻出現了“變質”。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利差、匯差擴大,貿易商往往容易獲得比貿易本身更豐厚的利益,加上中國市場對大宗商品進口的需求旺盛,貿易融資的運作漸漸超出了“貿易”的範疇,甚至淪為騙貸。
重復質押騙貸遭訴訟
今年6月份,青島港發生了貿易商利用同一批氧化鋁和銅産品,與倉儲企業分別開具倉單質押給銀行獲得貸款的事件。據了解,有10多家銀行捲入當地的商品貿易融資業務,多家銀行的融資在10億元左右。
8月15日,青島港國際連發兩份公告,稱收到青島海事法院送達的兩份日期為8月12日的傳票和應訴通知書、民事起訴書,並將作為第三人參加荷蘭銀行起訴中信澳大利亞資源的一項法律訴訟,這使得青島港國際成為少有的上市不久即遭遇官司的上市公司。
起訴方無一例外是要求相關方及青島港交付用於“融資”的抵押貨物或者賠償損失。根據起訴書,其中一項是原告理資堂(上海)物流公司要求青島鴻途及青島港相關方向其交付8085.189噸鋁錠,或賠償相應貨物價值總共約1.2億元,並承擔相應法律訴訟的全部財産保全費和訴訟費。
而另一項訴訟則是求被告交付11.273萬噸氧化鋁,或者賠償相應貨值3889.2萬美元的損失,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費用。兩案件將分別於10月28日和10月29日進行審理。
實際上,由於存放在青島港等倉庫的大宗商品存在“一女多嫁”違規抵押現象,貿易商和銀行等機構在近期已提起多項密集的訴訟。花旗銀行和大宗商品交易商摩科瑞的糾紛甚至鬧上倫敦法庭,摩科瑞和花旗銀行在倫敦圍繞存儲在青島和蓬萊的銅鋁和氧化鋁的一項協議提出訴訟和反訴訟。
青島港國際在公告中回應:“標的貨物乃以第三方貨運代理青島鴻途物流有限公司的名義儲存于集團大港分公司,並已因涉嫌刑事活動而由有關公安機關扣留,而公安機關亦已向青島鴻途進行欺詐調查。”
公告還表示,青島港與理資堂“並無合約關係”,因此管理層初步評估認為“法律訴訟缺乏充分理據”,公司將積極抗辯上述兩項訴求。
“從近期這些案件的情況來看,預計不少案件將會在10月份到年底前審理,對業內的影響則很可能會持續較長的時間。”上海一位律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大宗商品成套利套匯工具
“青島港發生的重復抵押事件與之前上海地區發生的鋼貿互保案如出一轍。”上海一金屬貿易公司負責人説,不同的是上海鋼貿是在國內貿易領域,而青島港事件則是在國際貿易領域。
一股份制銀行上海支行負責人説,實際上,大宗商品貿易融資早已是國際上銀行業參與的較為成熟的業務,部分銀行甚至以此為特色。通常是國內貿易商通過銀行開出延期付款信用證,一般為3至6個月,在支付15%至30%的保證金後,由銀行先行向出口商支付貨款,貿易商獲得進口商品後,或在國內市場銷售變現、或註冊保稅庫倉單並質押獲得貸款,到期歸還銀行的一項業務。
由於當前國際市場的利率低於國內,企業相當於獲得3至6個月的短期低利率貸款,並可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利用時間差享受匯率“紅利”。
中信期貨副總經理景川表示,由於國際化較早程度也較高,加上自身的流動性較好,貿易融資最早在銅貿易領域較為盛行。然而,隨著利差、匯差擴大,貿易商往往容易獲得比貿易本身更豐厚的利益,加上中國市場對大宗商品進口的需求旺盛,貿易融資的運作漸漸超出了“貿易”的範疇。
“國內的大宗商品進口貿易融資基本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基本都是真實貿易背景的融資,除了銅鋁外,包括棕櫚油、大豆等進口量較大的商品也都成為標的;第二階段則是一些融資難和博取匯差利差企業陸續加入,而到目前,國內一些銀行為了控制風險,基本開始有所篩選,比如對資金實力、貿易情況審查更嚴。”上海一商業銀行支行副行長表示。
在業界看來,貿易融資之所以吸引不少企業參與,主要因素是境內外的利差、匯差較高。“比如企業可能在銀行存放1億元的保證金,銀行給予的年息可能是5%,但通過開信用證的貿易融資方式,企業獲得的收益遠高於5%。”上述副行長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貿易商從銀行開出信用證,除去開證、倉儲等成本費用,境外的融資成本較低,特別是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情況下,質押一次至少獲利1%,在信用證週期內企業會在不同的銀行進行迴圈質押解除質押,多次操作可使最終收益達到10%左右。
“一些企業甚至為減少境外操作的限制,往往還通過註冊離岸公司的方式,實際上是同一控制人下的左右手倒騰。”有業內人士透露,尤其是在一些價值較高的大宗商品貿易融資領域,比如黃金,國內加工企業在香港等地註冊公司作為出口商,貨物可能一直存放在保稅區倉庫,但貿易融資的操作已經轉手了多次。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風險規避的市場,期貨衍生品在大宗商品的貿易融資中較為關鍵。曾在渣打銀行從事衍生品創新的諸蜀寧博士表示,銀行與大宗商品企業進行貿易融資時,往往會參考現貨和期貨市場的價格來評估貨物價值,確定融資額度,同時也要求企業對質押物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規避了價格波動的風險。
“所以,在信用較為健全的國際市場,貿易融資的風險其實不大,而此次國內市場的問題則是出在倉儲、銀行和貿易商的資訊不對稱。”業內專家指出。
“當前我國的倉儲企業存在小、散、亂的現象,對客戶提的要求往往照辦。這導致部分貿易商和倉庫相互配合,對倉庫裏的商品搞‘一女多嫁’、重復質押。銀行由於專業和精力限制,也不可能24小時盯著。”上海倉儲行業協會秘書長陳祥龍表示。
貿易融資異化干擾價格
業內人士表示,除了資訊的不對稱,貿易融資的“異化”使市場至少還存在兩個方面的負面效應。
一是一些不熟悉套期保值工具的産業,控制風險能力較弱。“比如天然橡膠,國內的橡膠産業客戶並不能熟練運用套期保值工具,加上橡膠存貨本身容易貶值,現貨銷售的不暢導致貿易融資的質押品形同虛設,加大貸款風險。”私募機構負責人陶陽認為。
而另一方面,異化的貿易融資也干擾正常的貿易秩序及市場價格。尤其是今年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口量總體下滑,但進口的銅和鐵礦石卻大幅上漲。大量進口的原材料並不是用來做生産加工,而是用來向銀行融資。
“諸如‘融資銅’、‘融資礦’和‘融資豆’的出現,都製造了進口強勁的市場假像,推高了商品價格,使國內企業付出更大的採購成本。”國泰君安期貨研究員許勇其表示。
不過,作為目前市場規模不小的一些業務,大宗商品的貿易融資也並非“一無是處”。“比如在緩解企業的融資難和融資貴方面,貿易融資的動産抵押方式實際上有一定現實意義。”業界專家指出,企業通過貿易融資,一方面是可以享受境外的低成本,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企業獲得融資的一個渠道,關鍵仍在於規範發展。
事實上,貿易融資儘管出現異化,但這一業務在市場化條件下並不會消失。“可以説只要有利差存在,商品貿易融資的業務就不會停止。如果銅的監管更嚴格,還會冒出銅的替代品成貿易融資的新標的。”金川邁科貿易公司總經理羅盛璋表示,治理貿易融資的“異化”,必須加強監管和規範引導“兩手抓”。
首先在監管方面。早在今年4月,就有監管人士指出:“鋼貿行業的違規融資模式有被複製到銅、煤炭、鐵礦石、大豆等商品貿易融資領域的跡象。”如果任其發展,大宗商品貿易將成為與産能過剩行業、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産並列的信貸風險高發區。
法興銀行中國區大宗商品銷售總監章如鐵等專家認為,銀行需要加強對真實貿易背景的審核,防止套利套匯的發生。同時,對銀行業近年來的畸形激勵機制,也有必要做出改變。出於拉存款和放貸款的需要,一些銀行從業人員對貿易融資風險視而不見。更有甚者,在銀行風控部門定期核查倉單質押貸款業務時,有銀行員工通知企業將大宗商品貨物從別的倉庫搬到指定倉庫供核查,完事後再運回原倉庫。
其次,在企業融資方面,要支援正常的貿易融資。尤其對服務於動産質押融資的金融倉儲業態,宜推動資訊化平臺和行業標準的建立。我國中小企業之所以融資難,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大型不動産進行抵押,只有一些原材料、半成品等動産資源可供質押。但這些動産沒有所有權登記,就容易導致重復質押的現象。
為解決銀行和倉儲機構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建立統一的資訊共用平臺非常必要。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銀行在倉庫核查時難以知曉貨物的所有權狀態,另一方面倉儲機構在為客戶出具倉單時也難以了解貨物的質押狀態,只有雙方加強資訊共用,才能防止倉單重復抵押的發生。”
鋼貿信貸危機發生後,上海在全國率先成立了動産質押資訊平臺。專家認為,這一模式可以在更廣領域和更大範圍內進行推廣。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