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公司以從事私募基金投資為由,向群眾吸收資金,涉及人數眾多,集資金額巨大,是典型的以私募基金為名進行非法集資的違法違規行為。
S公司是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S公司關連線構L公司亦為登記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兩家公司共備案了數十隻私募基金。監管部門檢查發現 S公司存在公開宣傳、向非合格投資者募集、承諾最低收益等違法行為,非法集資特徵明顯。
一是打款人並非備案基金投資者。雖然給S公司打款的自然人都備註了購買私募基金産品,但均不是S公司在基金業協會産品備案中顯示的投資人。
二是通過S公司賬戶匯集大量自然人資金。大量自然人直接打款到S公司賬戶,數額從數十萬元到數百萬元不等,打款的備註均為購買私募産品,匯集到的資金數額巨大。上述自然人直接打款到管理人自身的銀行帳戶而非託管券商開立的募集資金專戶,顯然不符合正常的私募基金購買方式。
三是匯集資金去向不明。S公司賬戶匯集的資金,小部分被用做繳納物業水電等公司日常運作費用,其餘大部分轉出到股東個人賬戶,被拆散成數千元一筆打往多個個人戶,或轉給關聯方、其他股東等,還有的用於購買汽車、房産等消費。
在市場魚龍混雜的情況下,投資者必須“擦亮眼睛”,正確認識私募,準確定位自我,做到“三看三不”,增強風險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一要看人。購買私募基金産品前,通過基金業協會網站查詢了解私募機構。對私募機構執業能力的判斷不能僅僅依據辦公場所的裝修檔次及工作人員的著裝品質,要仔細了解高管人員的職業背景、學歷情況、從業經歷等資訊,不要盲目地相信“有關係”“有資源”等毫無憑據的説辭。
二要看産品。要自覺抵制“保本保收益”“高收益無風險”“快速致富”等噱頭誘惑,保持頭腦冷靜,多一分懷疑,少一分僥倖。如果私募基金宣傳推介材料中含有“定期付息、到期還本”等字眼,或是私募基金管理人、其股東或實際控制人、關聯方直接或間接承諾“保本保收益”,即提示這是一個違規産品,請勿購買。
三是看合同。投資者看合同時,要重點關注合同中是否明確提示投資風險、投資範圍或投資標的,核實相關條款與宣傳推介內容是否一致,是否託管,是否約定糾紛解決途徑等。
四是量力而行“不貪小利”。投資者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對照私募基金合格投資者判斷自身是否能夠投資私募基金産品。在滿足合格投資者標準的前提下,再選擇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産品。
五是文件簽署“不走過場”。投資者應當認真對待有關個人投資者資格審查等適當性審查環節,充分認識風險揭示書、合格投資者承諾書、風險測評調查問卷等的重要性,認真審閱合同條款,而不是草草瀏覽文件、簡單簽字了事。
六是投資前後“不做甩手掌櫃”。投資者在了解自身情況的前提下,應充分了解所投産品,知道買的是誰的産品,與誰簽約,由誰管理,資金劃到何處,具體投向何方。發現管理人管理基金存在違法違規情況的,及時向監管部門反映;發現管理人涉嫌詐騙、非法集資等犯罪線索的,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