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59家基金旗下股基總份額牛市縮水 缺乏溝通是主因

  • 發佈時間:2015-06-08 08:0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令人想不到的是超過8成的基金公司在大牛市中遭遇了凈贖回,為了追蹤原因,本報推出系列報道《瞧!這些牛市中被拋棄的基金公司》一一解讀,希望能為投資人和基金公司找到根由

  如果説熊市長不大還有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在當下非常難得的大牛市中,旗下主動股基(本統計樣本為各基金公司旗下成立於2014年6月30日本波牛市啟動前的全部普通股票型、偏股型基金,以下簡稱“股基”,下同)仍然遭遇整體凈贖回,就不得不讓人對個中原因進行深思了。

  據《投資者報》記者統計,全市場具有可比數據的72家基金公司中有59家基金公司旗下股基總份額牛市縮水,佔比高達82%。

  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大面積的基金公司牛市中被持有人拋棄?為什麼業績好了反而會出現整體凈贖回?如果是被投資者錯殺,那造成投資者錯殺的原因有哪些呢?有沒有辦法避免?針對這些問題,《投資者報》近期將特別推出系列報道《瞧!這些牛市中被拋棄的基金公司》,以求在對那些贖回比例較高、案例較為典型的基金公司進行逐一採訪的基礎上,對其各自遭遇整體凈贖回的原因進行分析梳理。希望通過與相關基金公司一起進行的深入分析研究,既幫助基金投資者識別其中濫竽充數無所作為者,同時也為那些被“錯殺”的基金公司正名。

  “牛市中,股基的賺錢效應,往往激發的不是凈申購,而是整體凈贖回,這一令人尷尬的局面,除了某些基金公司的主動能力確實乏善可陳外,另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基金公司在牛市中忽視與持有人進行充分溝通。”一位長期研究基金的資深市場人士告訴《投資者報》。

  40家公司旗下股基凈贖回比率超過25%

  牛市中遭遇整體凈贖回的基金公司佔比並不低。據《投資者報》對全市場具有可比數據的72家基金公司旗下股基進行的統計顯示,72家基金公司中有59家出現了股基整體凈贖回。其中,凈贖回比例超過25%的基金公司有40家,佔比超過55.56%。

  具體來看,整體凈贖回比例最高的是華潤元大基金管理公司。這家成立於2013年1月17日的次新基金公司,旗下被納入統計的股基數量只有1隻,2014年6月30日其旗下股基總份額為1.58億份,截至2015年3月31日卻縮水至0.19億份,凈贖回比例高達87.97%。整體凈贖回比例排在倒數的基金公司包括浙商基金公司、萬家基金公司、信誠基金公司、農銀匯理基金公司、建信基金公司、平安大華基金公司和國海富蘭克林基金公司,其整體凈贖回比例依次為56.96%、48.46%、43.51%、43.34%、39.57%、37.57%、37.44%。

  從全部基金公司整體凈贖回情況來看,對比牛市啟動前各基金公司旗下股基在2014年6月30日公佈的份額總數,有29家整體凈贖回比例在30%以上,有40家整體凈贖回比例在25%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整體凈贖回比例排在後三位的3家基金公司整體公募管理規模都不大。據Wind數據統計,華潤元大基金公司旗下公募管理規模為16.3億份,浙商基金公司旗下公募管理規模為7.74億份,萬家基金公司公募管理規模稍大些,但也只有160.05億份。

  “公募管理資産規模小,收取的管理費也就少,相應地在投研團隊和持續行銷團隊建設方面的投入也就會少。這樣就很容易形成一個惡性迴圈。從這個角度來説,上述3家基金公司本波牛市中整體凈贖回比例超過45%就不難理解了。”上述資深市場人士如是説。

  凈贖回原因之一:宣傳溝通少被“錯殺”

  好不容易盼來了牛市,好不容易盼來了解套,為什麼要贖回拿了很久的權益類産品?相信很多投資者的回答都會是:“不贖回的話怕又把自己的錢套住。”

  投資者的這種心態無可厚非。畢竟資本是逐利的。如果不是對某只股基充分的信任,相信它能幫自己掙到超額收益,又有誰會申購基金呢?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説,要在牛市中扭轉整體凈贖回實現凈申購,就必須盡可能地多對投資者進行宣傳溝通,讓他們知道自己所持有的基金所在基金公司的投研實力以及該基金管理人的過往業績與操作風格。

  事實上,本波牛市中就存在著不少因為缺乏宣傳溝通而被“錯殺”的整體凈贖回現象。據《投資者報》對基金公司旗下股基平均業績的統計,有不少基金公司在2014年7月21日至2015年5月29日的時間跨度裏(以下簡稱“區間”)的業績回報相當豐厚。按理説這樣好的業績回報應引來大量的投資者爭逐申購,但恰恰相反,因為相關基金公司不重視對旗下好産品的業績宣傳工作,其整體凈贖回比例反而偏高遭到了持有人的“錯殺”。

  據《投資者報》統計,整體凈贖回率為正數的59家基金公司中,旗下股基區間凈值平均增長超過100%的有51家。其中,凈值平均增長率超過140%的基金公司有10家,依次是方正富邦基金公司、華潤元大基金公司、銀河基金公司、中郵創業基金公司、上投摩根基金公司、東方基金公司、摩根華鑫基金公司、諾德基金公司、信誠基金公司和華商基金公司。它們各自旗下股基區間平均凈值增長率依次為161.05%、159.96%、156.45%、154.51%、152.65%、150.87%、143.17%、142.7%、140.95%和140.42%。

  對於公眾投資者來説,上述10家基金公司名單中,比較熟悉的可能只有中郵創業基金公司1家,而其餘9家基金公司很少能從公開媒體讀到分析其旗下股基業績好壞原因的文字。這一點也非常精準地反映在整體凈贖回比例的區別上。中郵創業基金公司不但旗下股基規模在上述10家基金公司中最大(據Wind數據,中郵創業基金公司旗下一共有6隻股基納入統計,其2014年6月30日為334.62億份,2015年3月31日為294.18億份),而且整體凈贖回率同樣最低,僅12.09%。

  相反,名不見經傳的華潤元大基金公司,儘管旗下股基區間凈值平均增長取得了159.96%的排名第2的亮麗成績,但由於上至公司總經理,下至管理相關股基的基金經理,與廣大公眾投資者平時沒有什麼渠道和途徑去進行充分的交流溝通,最終不但導致想進的投資者不敢進,而原有的投資者也因看不清未來而只能憑感覺選擇“落袋為安”,以致白白錯失了做大公司權益投資産品的大好時機。

  整體凈贖回比例高達43.34%的農銀匯理基金公司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作為一家曾于2012年、2013年兩度榮獲“金牛基金管理公司”獎的基金公司,根據海通證券今年5月11日出具的報告稱,農銀匯理公司中長期權益投資業績居同業上游水準。截至2015年3月31日,公司近3年、5年權益投資業績分別為118.98%、102.59%,位居同業第7/66、4/60名。然而,由於2014年先後經歷了一些投研和高管人士變動,未能及時借助媒體跟外界溝通,所以儘管有著良好的業績,“酒香仍困巷子深”,只能一聲嘆息。

  “近一年來,農銀匯理堅持‘持有人利益至上’,組建了以投資副總監付娟為帶頭人的權益類投資團隊,目前的投研團隊較為穩定,旗下基金業績運作良好。今後,農銀匯理將一如既往,勤勉盡職,為投資人的財富增值保駕護航,繼續踐行‘讓價值回報成為一種習慣’的品牌理念。”農銀匯理基金公司在致《投資者報》的回函中如是寫道。

  凈贖回原因之二:主動管理能力確實差

  如果説因為對持有的股基了解不夠而“錯殺”頗為可惜,那麼相信拋棄那些主動管理能力確實差的股基,則對投資者來説應該沒有壓力。

  相對於滬深300指數123.68%的區間漲幅,59家遭遇整體凈贖回的基金公司中,旗下股基納入統計數量不足10隻且區間凈值平均增長率不足100%的基金公司僅有7家,依次是上銀基金公司、天弘基金公司、長城基金公司、益民基金公司、海富通基金公司、安信基金公司,旗下股基區間凈值平均增長率依次為72.01%、85.18%、85.41%、86.38%、90.2%、92.63%和99.37%。其中上銀基金公司旗下股基區間凈值平均增長率落後大盤最多,高達51.67%。

  上銀基金公司旗下股基區間業績不佳,持有人選擇“用腳投票”的自然就多,截至2015年3月31日,其旗下股基整體凈贖回比例達37.29%。Wind資訊顯示,上銀基金公司成立於2013年8月30日,公司總經理李永飛,公募資産管理規模為37.72億元。作為目前銀行係基金中最晚成立的一家基金公司,上銀基金的發展可謂歷經坎坷,先是2014年7月被爆“投資總監程崠捲入老鼠倉”,被無辜牽連,後又被爆在2015年1月的標準股票型基金排名中墊底。短短5個多月就被媒體兩次質疑也不見公司管理層出來溝通,因此,被持有人廣泛贖回也就在意料之中。

  上述7家基金公司中整體凈贖回率最高的當數浙商基金。儘管2015年初暌違公募4年的原博時基金創始人之一肖風重返公募基金時非常高調,但數月過去,浙商基金旗下股基整體業績並不見起色。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2015年5月29日,浙商基金公司旗下股基區間凈值平均增長率為90.2%,同樣落後滬深300指數33.48%。受此影響,浙商基金旗下股基整體凈贖回比例高達56.96%,在具有可比性的72家基金公司中排在倒數第2。

  值得一提的是,肖風近期又挖來了前博時基金副總裁李志惠作為浙商基金董事和新團隊核心帶頭人,試圖打造“一家有特點、受人尊敬的基金公司”。但對於肖風及李志惠寄予厚望的“特色投研、專業的客戶服務以及不輸于絕大多數私募和公募的激勵機制”,其實際內容和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畢竟基金投資者,需要的是實打實的業績回報,需要的是因為溝通與了解而産生的強大的持有信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