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基金 > 私募動態 > 正文

字號:  

弱市私募圈亂象 變花樣提業績報酬

  • 發佈時間:2016-03-19 08:19:1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近日,一位明星私募基金經理因業績提成計提方式與客戶公開鬧翻。在股市持續調整背景下,私募業發生不少奇葩事:有的變換花樣獲取業績提成;有的“專心”打造旗艦産品,只圖抓公眾眼球;有的通過發行新産品計提管理費。

  業績提成陷糾紛

  “投資人從頭到尾都不知情,只是最後才告知,如果賺錢了倒也罷了,但是現在虧錢了,投資人自然怨言會很多。”針對近日猛犸資産與投資人的糾紛,深圳一位中等資産管理規模的私募人士直言。

  從目前已經公開的資料看,猛犸資産與客戶的矛盾集中在三次提取業績提成,投資人都未及時獲知。以猛犸資産的産品“光輝歲月”為例,採取的均為“縮份額法”。第一次提取時間為2015年7月17日,提取凈值為1.12元,提取後每10000份剩餘9785.714份。第二次提取時間為2015年11月19日,提取凈值為1.201元,提取後初始萬份剩餘9653.717份。第三次提取時間為2015年12月18日,提取凈值為1.268元,提取後初始的萬份剩餘9551.698份。截至2月26日光輝歲月凈值已跌至0.89元。

  三次提取業績提成的時間點也是投資人詬病之處。對此,猛犸資産提供的合同中“業績報酬計提日為委託人贖回日、分紅日、清算日或業績報酬結算日(開放日的前一個交易日),成為業績報酬計提日。”産品有權在開放日的前一天計提業績報酬。

  業績報酬提取在體現方法上有基金份額扣減和基金凈值減少兩種,這兩種方法其實本質一樣,只是體現在感知方面會有差異。通常而言,私募基金均在合同內規定了業績報酬的提取方式以及提取時間。在基金凈值創新高後,有些私募基金管理人按月計提,有些則按季度或年度計提。是否僅限于贖回開放日才提取業績報酬,行業內目前並無統一標準。業內人士表示,猛犸資産的不當之處在於提取業績過於頻繁,尤其是在股市持續調整期,這種做法“不厚道”,而且缺乏事先與持有人溝通。

  3月14日晚間,中國基金業協會發表《中國基金業協會對某私募基金管理人業績報酬提取情況進行自律調查》的文章。該文指出,近日,有媒體報道,某私募基金管理人隨意提取業績報酬,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基金業協會對有關情況高度重視,已經要求相關機構作出説明,並按程式啟動調查工作,對有關情況予以全面核實。基金業協會歡迎投資者和社會各界提供調查線索。

  值得注意的是,前段時間市場持續弱勢,不少私募産品損失嚴重,部分私募已經採取不收管理費的方式。“畢竟客戶沒賺到錢,這個時候減免管理費,客戶在心理上會好受些。”深圳一位管理規模偏小的私募基金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一期産品”異象

  私募行業中,與業績提成相關的事項中,“一期産品”現象也較為突出。此前不少新私募依賴“一期産品”冒尖,規模陡增。2013年的私募單只産品業績冠軍創世翔,當年其旗艦産品凈值年增長125.55%,成為股票私募年度業績冠軍。在2013年和2014年間,其規模迅速膨脹,從不到億元增加至數十億元。再如2015年上半年業績一度超越澤熙産品的“清水源1號”,在今年上半年規模增長迅猛,成長為接近百億元規模的大型私募。

  正是如此,不少私募均視一期産品業績為“心頭肉”。“老闆現在就一門心思想把一期産品業績做好,買股票的時候,基本上都會讓一期先買,賣股票的時候讓一期先賣,這種時間差往往能讓一期業績比後面的産品多出幾個點。”對於公司的一期産品,深圳一家大型私募管理公司市場部人士黃先生並不諱言。

  “一期産品是我們公司産品中業績最好的,成立到現在只開放過一兩次,對新資金申購限制多,基本上是核心的老客戶才有機會買到。”黃先生坦言。

  而一期産品的冒尖,對於尚未成名的私募而言,誘惑力更大。“關鍵是業績要冒尖,産品業績能進入年度或半年度的前10名、前20名,各路資金即會蜂擁而至。希望能把一期産品業績再往前衝一衝,看看能不能進入前20,新産品發行會更順暢。”規模在數億元的私募經理李程(化名)説。在投身私募之前,他在業內並無知名度,一直供職于券商等投資機構。

  李程坦言,因“第一隻産品就是‘華山一條道’,只能進不能退。私募對第一隻産品往往非常謹慎,會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將其打造為旗艦産品,為後期發行樹立標桿效應,這在業內已經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私募第一隻産品在規模上往往不大,一般在3000萬元至5000萬元,有的甚至只有幾百萬元。”

  衝規模博利益

  事實上,不管是近期陷入業績提成糾紛的猛犸資産,還是一期産品異象,其癥結都在於私募如何生存賺錢。在市場好的時候,私募可以通過提取超額收益業績提成;一旦市場轉熊,賺錢難度陡升,能創出凈值新高的私募非常罕見。若只提取2%的管理費,私募日子肯定不好過。

  “比如現在的市場,不要説創新高了,能穩住不虧錢就已經非常不錯。相對於我們的規模而言,2%的管理費遠遠覆蓋不了我們公司的運營成本。”李程表示。

  對於私募而言,“規模不僅僅意味著利潤,也意味著江湖地位,規模越大,出去説話越硬氣。”李程坦言,私募需要一定的規模才能養活自己。

  統計顯示,目前95%以上的私募管理規模低於10億元,其中絕大部分低於5億元。在“公司利潤=規模×收益”公式下,較高的管理規模是私募公司在弱市行情中保命、維持公司基本運營的重要因素。據有關統計,被市場廣為認可的私募機構,其管理資産規模多在30億元以上。穩健的業績與適合的規模,使這些大型私募投資更加從容,形成規模與業績的良性迴圈。

  “市場弱勢情況下,佈局好了能賺大錢,但是募集資金非常困難;而牛市的時候,募集資金容易,但是很容易踩到高點。所以對於私募來説,最好的策略可能就是,在牛市多發産品,保守操作,確保不虧錢,甚至一直空倉,只要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有相對可觀的管理費。”廣州一位中等規模的私募坦言,疏于規範難免出現亂象,私募行業資訊披露、分紅制度等方面有待監管進一步加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