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部分投資者豪賭網際網路理財 稱投資1萬將變23萬

  • 發佈時間:2016-03-27 10:08: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姜琳  責任編輯:王庭

  原標題:部分投資者豪賭網際網路理財 稱投資1萬一年變23萬

  新華社北京3月27日電 題:金融“小白”·豪賭“大媽”·投資“大神”--網際網路理財你要做哪一款

  新華社記者姜琳

  一邊是“e租寶”騙局及眾多網貸平臺倒下,令無數投資者損失慘重;一邊是投資金額節節攀升,網路理財依然火爆。“鮮花”與“暗雷”並存的網路理財中,你想成為什麼樣的投資者?

  “小白”型:想掙點利息 卻丟了本金

  【案例】1994年出生的小雨是典型的投資“小白”:不懂金融、從未理過財。在朋友介紹下,剛參加工作5個月的她拿2000元投了一家P2P。可不到1個月,這個網貸平臺就打不開了。

  不過,“人生第一坑”並沒有嚇著小雨。2015年3月,她辦了兩張額度1.5萬元的信用卡,並以透支額度的方式又投了一家名為“沃資本”的P2P。

  “剛開始能實現16%的回報,我看收益挺可觀,就追加到3萬元。”小雨告訴記者,半年後平臺出現限制提現、法人失聯。她一下子蒙了,接下來的一個月,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覺,直到現在,信用卡欠款還沒還完。

  【提示】“小白”型網路理財投資者,特點是對網際網路金融了解幾乎為零。起步一般買“寶寶”類基金,月賺百八十元,穩當;再進階則買網貸、股權眾籌等名目繁多的高收益産品。“小白”群體中,不光有“草根”“踩雷”,一些缺乏經驗的大額投資者也稀裏糊塗賠了錢。

  “目前大部分網路投資者缺乏真正的理性分析,容易跟風,甚至盲目相信廣告。”第三方平臺“網貸天眼”副總裁潘瑾健説,一方面網際網路金融産品收益比銀行理財好,門檻比股票債券低,滿足了“人人理財”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缺乏有效監管和行業規範導致“偽金融”叢生的背景下,大家的風險意識和判斷能力還沒有跟上。

  “豪賭”型:一味追高 明知危險還要投

  【案例】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李女士,退休賦閒後開始研究各種網路理財。2015年7月,李女士迷上了虛擬貨幣,動輒數十倍收益讓她深感賺錢之易、來錢之快。不久,她明知有風險,仍進入了監管部門已經公開警示多次的MMM金融互助平臺。

  “現在年收益30%、40%的項目我都沒興趣。”李女士侃侃而談,“得像MMM這種投資1萬元一年能變23萬元,發展下線還有額外收益……”當記者追問具體收益時,她卻説,投得太晚了,錢還沒出來。

  【提示】如果説“小白”是不知風險糊塗理財,那麼還有一些人則是無視風險一味追高,甚至明知有危險還要進去。一些退休老人,或是從股市“急流勇退”的“大媽”,嘗到甜頭就篤信不已。

  投資網際網路金融多年的王先生告訴記者,這屬於典型的僥倖心態,總認為能就地生財,“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砸不到自己手裏。所投平臺出問題後,有人為給自己解套,甚至不惜“為虎作倀”再拉一撥新人“上船”。還有人在失敗後,以更激進的投資試圖快速彌補損失。

  專家表示,所謂投資,是以長期收益和理性分析為基礎的。不看項目,不看資質,對沒有任何經營實體和資質者也敢投,近乎賭博。

  “成熟”型:有多年經驗 更靠理性分析

  【案例】為數不多的,是羿飛這樣的“大神級”資深投資者。從2009年拿十幾萬元購買網際網路理財到現在近千萬元的投資額度,羿飛在實戰中積累了投資經驗,也見證了這一波投資浪潮中的各種悲歡故事。

  “‘e租寶’出事,老投資人很少中招,原因就是會理性分析。”羿飛給記者算了筆賬,平臺給投資人收益10%到12%,廣告成本約5%到6%,加上房租和人員成本3%,以及5%到15%的返傭,實際融資成本高達23%到36%,這豈是融資租賃行業能夠承受得了的?

  羿飛坦言,即使是摸爬滾打7年的他,也曾在上海的“熱貸網”踩了雷。“網路理財的投資風險確實很難判斷,因為你永遠不可能獲得足夠多資訊。但説到底,最終能得到的收益一定與自身能承擔的風險相匹配。”羿飛説。

  【提示】在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看來,缺乏成熟的個人投資者,是中國整個金融市場的“通病”。網際網路理財和傳統理財投資並無二致,只不過從線下到線上後,更低的門檻、更多的誘惑、更快的速度,放大了投資者的不足。

  “監管部門在嚴厲打擊網際網路非法集資的同時,也要拓寬百姓的投資渠道,加強對投資者的引導和教育。”曾剛説,建立良好的投資心態,充分了解投資項目,才能保護好自己的錢袋子,並實現財富的良好增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