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奇葩研報頻頻出現 基金經理冷對“標題黨”研報

  • 發佈時間:2016-03-10 07:39:37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黃麗  責任編輯:張明江

  在社交媒體如火如荼的大浪潮中,眾多在過去具有“高大上”形象的金融機構放下身段,嘗試網際網路思維,迎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行文風格,試圖吸引更多流量,以期獲得更高的“變現”可能性。一些券商研究員為所謂的“接地氣”,絞盡腦汁強行變身“標題黨”,賺取點擊率,奇葩研報頻頻出現。據記者了解,作為券商研報主要買方的公募基金卻並不買賬,反而認為如今券商研報品質下降,內容不“給力”,沙裏淘金的難度加大。

  自2014年下半年A股市場進入上漲以後,市場行情跌宕起伏,精彩紛呈,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券商研究報告也不甘寂寞,為了在牛市中佔得一席之地,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在行文風格、標題上大做文章,搖身一變為“奇葩説”。從《俠之大者為國接盤》到《有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再到《你大媽不是你大媽,你大爺還是你大爺》,等等不一而足。摘錄上述某廣為流傳的券商研報中的某一段:“在一個存量博弈的市場裏,正道只有一個,三個字:擼小股票。但不是説擼小股票在什麼時候都是對的,2010年到現在都6年了,創創也沒漲到天上去(雖然可能one step to paradise),但是根據站得高尿的遠定律,漲的多自然跌的也high。在市場掉頭向南的時候大股票還是值得配的,雖然大家都跌,但畢竟你跌的少呀,就像股災的時候如果你配了銀行,那上證3700點的時候別人都在家裏哭你卻已然new high了呀。此外,大股東禁止減持的deadline眼看著1月就要到了,而且別人也知道1月是deadline,所以,you know what I mean……”整篇研報中透露出濃濃的搞笑藝人“Hold住姐”風格,若是放到兩年前,或許沒有人會相信這是券商研報。

  市場上普遍認為,研報奇葩化是券商研究圈浮躁的表現,一些研究員急功近利,希望快速成名,而從利益的角度來看,在分倉佣金收入的激勵下,券商研報處於賣方市場,屬於“供給側”,在供大於求的競爭環境下,要獲得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認同並不容易,分析師便紛紛在研報標題上做文章,希望通過標題抓住買方機構眼球。

  這招對公募基金有用嗎?有基金經理坦言,看郵件時如果收到一封“標題黨”的研報確實可能會點進去看一下,但每天收到的研報實在太多,也只能草草掃一眼了事,真正抓住眼球的還是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方向和公司,也就是説內容才是核心要義。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投資總監曾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這兩年很多研究員寫研報是“拍腦袋”,不談基本面,直接給市值預期,牛市的時候尤為明顯,動輒拍板500億市值,想找出真正有含金量的研報極其不易。另一位“80後”基金經理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標題黨”層出不窮,內容卻不“給力”,券商研報整體品質有所下降,“很少有人去分析公司的財務報表,很多分析師在推薦的時候自己都不知道這家公司一年收入、利潤、資産負債表、主要客戶等情況,大概估一下明年收入或利潤有多大增長空間,再看下現在市場一致預期,如果超預期就推薦了。”

  大多數情況下,這些風格出位的券商研報並不會影響到基金經理的決策。華南地區某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告訴記者,賣方、自己公司研究員的報告都會看,通常會先看賣方的,覺得感興趣的會先找分析師聊,如果聊完之後確定是比較認可的方向,會和公司內部的研究員繼續做深入的研究和判斷。“券商研究員做的工作對我們來説起到的是比較基礎的作用,可以讓我們快速了解行業和公司的基本情況。但落實到投資建議上,我們還是主要和公司內部的研究員進行探討和確認,很少完全依賴賣方來做投資決策。大家都是找適合自己風格的研究員來做交流,我個人是比較傾向於重視基本面的賣方,更喜歡看到有數據和邏輯進行支援的研報,這種類型的賣方才會考慮作為長期接觸的對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