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都是極致行情惹的禍 2015年基金公司五大基因突變

  • 發佈時間:2015-12-21 02:30:49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趙學毅  責任編輯:郭偉瑩

  2015年轉眼即逝,這一年A股經歷了“千股漲停”“千股跌停”式的極致行情,與此同時,身處市場核心區的基金公司也出現了五大基因突變。《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官方微網志微信:證券日報微基金)記者發現,這五大基因突變與今年的市場變化密切相關,甚至某些新變化在未來的幾年裏可能會成為一種常態。

  “2015年市場變化和資産管理行業變化都非常迅猛,基金公司內部必須要快速反應,不僅要應對行業變化,而且要前瞻性的佈局未來。”有基金分析師對《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表示,在大資管時代,各類金融機構競爭日趨激烈,基金公司要不斷轉變理念,不斷創新産品,不斷改進激勵機制。

    投資理念之變:

  重風險控制甚于業績

  2015年,雖然股市經歷了急漲急跌,但公募基金依舊穩穩獲得超過30%的平均收益,顯示出了專業的管理能力。不過,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已經悄然發生變動,注重凈值回撤追求絕對收益的基金經理越來越多。

  據《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及WIND資訊最新統計,截至12月18日,上證指數年內累計漲幅為10.64%,振幅高達71.95%;可對比的746隻股票方向主動管理型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剔除今年成立的新基金)年內平均回報率為46.08%,業績跑贏同期大盤3.33倍。在今年的“大漲——急跌——反彈”三段時期,主動股基整體均跑贏大盤,但在三段迥然不同的行情中均躋身同類前1/3的僅有5隻基金。也就是説,既能抗跌又能領漲的基金寥寥無幾,甚至有基金6月12日之前年內回報率超過190%,經過2周下跌後年內回報率僅100%左右,這也使得基金經理更加注重風險控制的管理。

  “對於基金經理來説,在牛市既拼收益又控回撤,比如定期分紅、適當控制倉位、分散投資等。短期的高額收益並不能説明基金經理有高超的投資水準,長期業績穩定才是對基金的最終考驗。”上述基金分析師對記者表示,進入下半年,基金經理已經在心態上及投資決策上注重攻守兼備,倉位控制也比較注重。

  産品創新之變:

  向機構資金伸出橄欖枝

  據WIND資訊最新統計,截至12月18日,基金公司年內共新設立了769隻基金,資産凈值與去年底相比增加24402.39億元,其中,貨幣基金同期雖僅增加30隻,但資産凈值卻大增16059.93億元,佔公募基金規模增量的65.81%。目前,貨幣基金總資産規模為37974.26億元,佔全部基金總規模的55.07%,與去年底相比提升了5.88個百分點。

  顯然,基礎市場的震蕩,以貨幣基金為代表的現金管理産品繼續受到資金青睞,貨幣基金成為基金規模增量的主力軍。此外,分級基金今年也快速擴張,由2014年底1200億份增至今年6月底的4684億份。不少基金公司憑分級基金“彎道超車”或者“躍龍門”。

  “近幾年,尤其是今年,不少基金公司已經發展成為機構資金的理財家,重點發行貨幣基金、分級基金,管理的資金規模得到快速擴容。分級基金作為場內交易基金,其加杠桿的特點也被一部分投資者所偏愛。”上述基金分析師對記者表示,“從基金公司想方設法創新升級貨幣基金、分級基金業務的競爭情況也可見,資産管理行業的競爭已經從‘智’的競爭上升到‘資’的競爭,對資本金的要求將越來越高。”

    打新手法之變:

  調整姿勢不單打新

  在打新方面,基金公司也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蛻變。上半年,新股上市後的瘋狂表現,讓打新基金賺的盆滿缽滿;7月份IPO暫停,打新基金失去收益來源;11月底,停擺4個多月的IPO重新啟動,“打新盛宴”隨之回歸。不過,在IPO新規下,打新基金依靠龐大資金聚積的優勢被大幅度削弱,這意味著給客戶帶來的預期回報也會大幅降低,規模縮水已是不可避免。於是,基金公司打新不得不調整一下姿勢,不能單純打新。

  某券商分析師測算,IPO新規後新股漲幅將發生明顯變化,預期規模在25億元至30億元左右的資金打新基金,保守估計打新收益增強約1%,樂觀估計打新收益增強約3%。與今年上半年的收益率相比相差甚遠(2015年上半年平均打新收益11.2%,平均最大回撤2.2%)。

  接受《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採訪的基金經理普遍表示,明年打新基金大部分收益將由債券收益和打新收益組成。從目前看來,預計打新部分年化收益率應該在1.5%-2%,債券部分的年化收益率應該在

  3%-4%。因此,未來打新基金的策略有可能變為大量配置債券,適量配置新股以博取利潤空間,而打新基金與債券型基金的差別也將逐漸縮小。

  基金經理之變:

  “奔私”已經踩剎車

  據《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觀察,在上半年,隨著市場行情越來越好,基金經理出走情況逐月增加,到6月份達到年內高峰55人。6月底市場調整以來,離職基金經理人數基本呈逐月遞減的情況,到了10月份,僅8位基金經理離職。

  另據好買私募數據中心統計,在其數據庫有覆蓋的公募基金經理中,上半年月均7名基金經理“奔私”,7月份“奔私”的基金經理數量為3名,8月份至11月份連續4個月數量僅為2名。此外,新成立的私募基金數量也從單月千余只驟然降至400余只,回到去年二季度的水準。顯然,基金經理公奔私的高潮或已然過去。

  “6月中旬以來A股持續調整,對公私募基金經理的影響天壤之別,私募是‘尚能飯否’的問題,公募則僅是年終獎多寡的問題。”上述基金分析師表示,“背靠一個龐大的投研平臺,公募基金經理在擇時選股上都有著明顯優勢,所承受的壓力低於私募基金,‘奔私’示範效應下降。”

  基金子公司之變:

  業務發展出現瓶頸

  記者還發現基金公司子公司在今年也迎來大轉折。2014年,基金子公司業務量飆升,專戶業務呈現出規模爆發性增長,融資類業務持續增加。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截至去年底,基金子公司專戶業務管理資産規模3.74萬億元,較2013年底增加2.77萬億元,增長285%,全年月均增長2307億元。時至今年三季度末,基金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合計達到6.91萬億元,與去年底相比增加84.76%。不過,經歷了超常規發展後,基金公司子公司業務開始出現瓶頸。

  “通道業務比較多,缺乏核心的能力;融資類業務的信用風險逐步顯現;專戶産品中存在分級杠桿産品。這些問題的出現,也制約著非公募業務的發展空間。”上述基金分析師對《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表示,A股劇烈震蕩之下,場外配資被禁、期指實施限倉以及配資類結構化資管的停發,讓基金專戶在二級市場業務面前遭遇較大壓力;另一方面,由於實體經濟持續下滑,資産荒大背景下,大量優質融資項目資源流向了標準化債券市場,離開了基金子公司為代表的非標渠道。基金子公司若想改善現狀,需要擺脫“牌照”思維,應當加大對帶有主動管理、風險定價特點的新興業務的開拓力度,並在風險管理能力和專業人員配備上進一步提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