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5隻新基金實行集體決策制

  • 發佈時間:2015-08-10 02:30:47  來源:新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在7月份的震蕩市場行情中,新基金成立數量為70隻,環比下降53.02%,首募份額為2493.43億份,環比減少339.65億份。5隻首募規模逾400億元“巨無霸”基金引起投資者關注。《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通過翻閱5隻基金招募説明書發現,5隻基金中,嘉實新機遇採取的投資決策制度為集體投資決策制。

  在7月份成立的32隻主動管理偏股型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及靈活配置型基金)中,除嘉實新機遇外,浙商匯金轉型驅動、西部利得多策略優選、嘉實低價策略及華商雙驅動優選也均採取集體決策制度,數量佔比為15.63%。

  《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記者注意到,嘉實新機遇採取的也是集體決策制度。該基金為在招募説明書中明確表示,“基金採取集體投資決策制度,股票投資決策委員會的成員包括:公司副總經理兼公司首席投資官(股票業務)邵健先生,公司總經理趙學軍先生,公司研究總監陳少平女士,資深基金經理鄒唯先生、邵秋濤先生,定量投資部負責人張自力先生”。

  剩餘4隻採取集體決策制度的基金分別為浙商匯金轉型驅動、西部利得多策略優選、嘉實低價策略及華商雙驅動優選。

  具體看來,浙商匯金轉型驅動在招募説明書中明確表示,“該基金管理人採取集體投資決策制度,公司股票投資決策委員會成員構包括公司總經理李雪峰,公司總經理助理兼合規風控部行政負責人王玨,公募基金部一級高級經理李冬,公募基金部二級高級經理宮幼林。”西部利得多策略優選在招募説明書中表示,“本基金採取集體投資決策制度。投資決策委員會包括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安保和,投資決策委員會成員蔡明。”

  對此,北京一位基金分析師表示,對一位優秀的基金經理來説,他的資産管理半徑通常在80億元到100億元之間,對於規模較大的基金而言,採取集體決策制度能夠更有利於基金經理的投資決策。 雖然證金公司認購的5隻基金中,僅嘉實新機遇在招募説明書中明確表示採取集體決策制度,但他認為,其餘的幾隻基金在之後的投資中也將會是集體決策的。但另一位基金分析師則認為,集體決策制度會影響基金經理獨立投資決策,他表示,更看好基金經理負責制。

  對於集體決策制度是否會對基金經理的積極性産生影響,深圳一家基金公司表示:“集體決策應該講是整個公募行業通行的投資機制,適用於全部産品。對於基金經理個人投資許可權的限制,是出於對風險控制的需要,而公募行業投資風控的要求是比較高的。這一機制並非完全抹殺基金經理個性,基金經理的判斷、決策發起整個投資流程,通過集體決策機制的框架,從而規避不必要的風險,其基礎依然是基金經理自身的意見,而根本的宗旨在於控制風險。在集體決策的框架之下,是否能夠更大程度地發揮基金經理個人的特點,是整個行業的共同問題,這仍在不斷探索和發展的階段,尚需時間去實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