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私奔”潮倒逼基金公司“放權讓利”

  • 發佈時間:2015-04-30 06:31:13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隨著公募基金經理們投奔私募基金行業的現象愈演愈烈,公募基金公司正被迫變革自己的投研激勵機制,以最大程度挽留那些意欲“私奔”的基金經理們。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多家基金公司了解到,這些基金公司的投研部門都採用類似於事業部制的模式,為部分基金經理提供獨立的工作平臺,並通過約定分成的方式,讓基金經理們能夠充分享受牛市帶來的收益。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在牛市背景下,基金經理們無論是在公募還是在私募,都有較大概率獲得較好業績,如果公募基金能主動變革投研體系的收益分配,提高基金經理的收入預期,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奔私”現象的繼續蔓延。

  投研人才“青黃不接”

  去年下半年以來,“公奔私”數量井噴,給諸多基金公司帶來很多困擾。

  上海某小型基金公司的高管向記者表示,由於公司基金經理流失嚴重,已經嚴重影響到公司新産品的發行計劃。雖然現在市場上新基金髮行比較火爆,但品牌效應凸顯非常明顯,基金公司口碑和基金經理是否有好的歷史業績,成為渠道衡量是否力推的重要指標;如果基金經理們紛紛出走,被迫提拔一些新人來擔任基金經理,就比較難得到投資者認可,從而錯過大好的市場機會。“更糟糕的是,基金經理的任命要經過一系列流程,如果可用人數太少,就算産品推向市場,怕也找不到足夠的基金經理來管理,這嚴重制約了公司的發展計劃。”該高管説。

  事實上,遭遇基金經理流失困境的,不僅僅是小型基金公司。部分大中型基金公司由於諸多明星基金經理的離去,被迫火線提拔研究員或基金經理助理擔綱基金經理,導致目前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普遍“年輕化”。有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4月28日,公募基金股票型基金經理中,證券投資管理年限在1年以下的高達294人,佔比高達28%;經歷過上一輪牛市,有過一輪牛熊經驗的基金經理數量不過約30余人,即便這寥寥幾十人中,也存在著隨時流失的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從業績來看,年輕基金經理們在牛市中的“闖勁”使得他們業績普遍好于老基金經理,但投資是一個長期的事業,不僅要看牛市的業績表現,更重要的是看熊市來臨時的風險控制,這方面顯然是經歷過牛熊的基金經理更有經驗。對於公募基金公司來説,這方面人才的流失,其實為未來發展埋下不小的隱患。

  “工作室”成潮流

  人才困境正在倒逼基金公司們改變現有的策略,通過變革制度來為基金經理們提供更好的平臺,讓他們也能充分享受牛市帶來的收益,力圖借此減少基金經理們的流失。

  某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向記者坦言,所在基金公司目前正在推行基金經理的“工作室”制度,其模式類似于中歐基金的事業部制,但具體權責的劃分又不完全相同,最終目的在於給予基金經理足夠的激勵,讓基金經理願意留在公司體系之內。據記者了解,目前對基金經理採用“工作室”模式的基金公司不在少數。有些基金公司甚至會為基金經理提供種子基金,或者更大幅度的激勵機制,以求挽留住基金經理們。

  “讓基金經理們有離職衝動的原因,根子上還是這波牛市,大家有‘只爭朝夕’的感覺。但是,搭建一個私募平臺,需要不少的時間和精力,而公募基金公司如果提供較好的機制,也可以讓基金經理達到類同私募基金運作的效益,並且有一個更好的平臺可供利用。兩相比較,我認為,只要公募基金公司勇於改革,是可以留住人才的。”該副總經理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