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迷你基金清盤或集中暴發 166隻基金面臨選擇

  • 發佈時間:2014-11-06 08:2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166隻5000萬元以下規模基金7日前面臨轉化、合併或清盤選擇

  超過百隻“迷你”基金11月7日將遭遇“生死”考驗。

   大限逼近

  今年8月8日付諸實施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第四十一條規定:“按照本辦法第十二條第一款成立的開放式基金,基金合同生效後,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二百人或者基金資産凈值低於五千萬元規模連續60個工作日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向中國證監會報告並提出解決方案,如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併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並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

  從8月8日至今,11月7日將正好是連續60個工作日到期。也就是説,如果7日前恰好符合上述規定的基金規模仍未突破5000萬元,基金公司則必須上報解決方案。

  對於轉化、合併或清盤三種解決方式,業內人士預計基金公司將會根據品種對其進行選擇,清盤或許多會出現在理財基金或貨幣基金中。

  “監管部門對基金主動清盤抱著比較積極的態度,如果上報方案基本上幾個工作日便可能得到批復。”一位業內人士透露。

  濟安金信副總經理王群航認為,基金轉換使用的較為普遍,但相關基金的業績並不一定會因為轉型而必定提高,投資者的質疑聲已經開始出現。而與其他基金合併,由於託管銀行、登記結算等方面的種種原因,過於複雜,尚未有基金公司敢於嘗試。

  大公司盛産“迷你”基金

  通常,規模低於5000萬的基金被業內稱為“迷你基金”。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今年三季度,市場中2000余只基金中共計166隻管理規模在5000萬元以下,即達到市場慣稱的“清盤”紅線;而其中又有16隻基金規模低於1000萬元,更是名副其實的小微基金。

  而從166隻“迷你”基金的具體的情況來看,ETF基金、短期理財、貨幣基金等固定收益産品和QDII是規模較低的主要品種。而很明顯的是,行業ETF、短期理財和QDII都曾被基金公司在某些階段集中追捧,“應景”的階段性創新或是行業出現大規模“迷你”基金的重要推手。

  記者還發現,資産規模排名靠前的大型公司盛産“迷你”基金,例如長盛基金的同瑞中證200等8隻基金,銀華基金上證50等權重ETF等6隻基金,大成基金的中證500深市ETF等5隻基金,富國基金的7天理財寶等5隻基金,國泰基金的中小板300成長ETF,廣發基金的集鑫債券等5隻基金,嘉實基金的中證中期國債ETF等4隻基金在三季度末規模均低於5000萬元。

  清盤或成常態

  “迷你”基金由來已久,而寧願年年虧本也不願掉面子清盤也是基金公司歷來選擇的對應之舉。

  但時過境遷,一些公司開始嘗試主動清盤。先是今年8月匯添富主動清盤旗下的一隻規模為1.34億元的28天理財基金,後是本月1日工銀瑞信發佈公告將就清盤旗下的安心增利召開持有人大會。

  據三季報數據,工銀瑞信和匯添富基金公司的公募管理資産規模排名分別為第3位和第11位,而匯添富清盤的28天理財基金規模遠在清盤紅線之上。不論從“迷你”基金數量還是從持續行銷的能力來看,兩家公司均毫無壓力,而其選擇主動清盤卻為業內開了先河。

  業內的幾位基金經理表示,管理這麼小規模的基金除了要“時不時地為幫忙資金保留流動性”,還由於要遵循法律法規和契約規定的各種投資範圍、類別、持倉比例等規定,想要“自如”地管理這些“迷你”規模基金難度很大,反而不能因為規模小而在業績上更勝一籌。

  據了解,一隻1億元規模的基金最多可以為公司帶來150萬元的管理費,但是定時公平的審計、資訊披露和産品資金託管等相關費用卻並不因基金規模而降低。

  “隨著基金産品由審批轉為註冊制,原本緊俏的基金殼資源不再難求,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會選擇淘汰某些基金,清盤或將在未來成為常態化。”一位基金業人士如此預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