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本就贖回”成了這一輪市場反彈後部分基民的選擇。在一家基金公司工作的小秦近日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身邊的親戚朋友幾年前諮詢的內容普遍是“什麼基金可以買”,現在卻更關心“能不能把手裏的基金不虧本賣了”。
伴隨經濟發展和居民財富增長,公募基金曾經為投資者財富保值增值立下汗馬功勞,也收穫了良好的口碑。但隨著市場出現較長時間調整,公募基金行業遭遇挫折和考驗。當前權益市場回暖,但公募基金仍在為過去以規模為導向造成的信任“欠款”還債。
面對新的挑戰,基金公司須痛定思痛,對運作結構、模式和傳統的發展路徑進行反思,正視投資者對主動管理能力、産品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訴求,想方設法提升投研專業能力,調整投資策略和産品運作模式,從過去單純追求規模擴張的舊模式,轉向更加重視投資者體驗和滿意度,尤其是投資者回報的新導向,深刻調整行業生態,提升投資者長期回報,重獲投資者信賴。
唯“規模導向”模式難以為繼
二十六年前,中國公募基金行業肩負著普惠金融使命,承載著居民財富保值增值的期望誕生,公募基金作為專業機構投資者,讓普通投資者分享到了中國經濟和優秀企業成長的紅利。在中國改革開放持續推進和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公募基金曾經取得了明顯的賺錢效應,規模持續增長,兩者形成正反饋。
但在嘗到規模“狂飆”的甜頭後,行業內出現了一些偏離初心的苗頭。業內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股東、渠道等多方在做大規模方面容易達成共識,從而將“規模為王”推向極致:利用牛市出現的賺錢效應,在市場高位時大舉行銷、新發産品,跑馬圈地;在市場火熱時,通過聲勢浩大的宣傳攻勢,把“科技捕手”“成長股獵手”等標簽貼到一些基金經理身上,賣力“造星”,但對基金經理能力是否匹配、投資業績能否持續等問題漠然處之。基金經理的“明星”效應,讓一段時間內“爆款”産品頻出。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全市場3日內售罄的百億級爆款基金超過30隻。
業內專家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行業的繁榮,但也暴露出諸多問題:為了迎合市場短期熱度,大量相似主題、相似策略的基金涌現,導致産品同質化嚴重;在規模驅動的行銷策略下,基金銷售往往過於強調短期業績,忽視了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投資期限、收益預期等方面的引導;尤其是部分基金公司過於追求管理費收入,忽視投資者長期收益,導致基金業績與投資者實際回報脫鉤,如在市場風格轉變發生後,基金抱團股遭遇“崩盤”,主動權益類基金出現規模和業績的“雙殺”,從而造成“反噬”。
一些基金公司管理規模也如過山車般大起大落。比如華南某基金公司2019年底的管理規模還不足4000億元,在2020年到2021年大規模新發産品,管理規模快速翻番,到2022年中的管理規模甚至一度突破9000億元。高光時刻發行的新産品“高位接盤”,業績一直表現不盡如人意,募集時規模曾達百億級的一隻産品今年的單位凈值一度不足0.4元,基金規模也縮水至20億元以下。該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近兩年出現快速回落,截至2023年底,只有7900億元左右。
與此同時,“明星”基金經理光環失色。如2022年,一家基金公司用旗下一位基金經理前一年度獲業績冠軍進行推廣,發行的新基金獲得了投資者的追捧,募集規模近百億元。到了今年,該基金單位凈值一度跌破0.6元,目前的凈值仍在0.8元以下。
聚焦投資者體驗和回報
“虧百分之五十,要想回本,就得在現在凈值的基礎上翻倍,難啊!”“本以為把錢交給專業人士打理會好一些,結果還是虧了這麼多……”市場低迷時,基民類似的抱怨不絕於耳。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作為實踐普惠金融的重要載體,從規模導向到投資者體驗和回報導向進行轉變,是基金公司首先要做的事。“作為資管行業,投資者把錢交給我們去管理,不少産品不僅沒能為持有人創造收益,還讓他們承擔了鉅額的虧損。”有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在行業發展的這一階段,需要對國內公募基金的運作結構、模式和傳統的發展路徑進行反思。公募基金非常有必要根據新的市場環境和經濟發展特點,調整自身的投資策略和産品的運作模式。
“提升投資者長期回報將成為戰略核心,弱化短期規模增長的壓力。”有基金業內人士透露,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開始更加理性地對待規模問題。金鷹基金錶示,對於公募基金來説,要始終把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在為投資者提供良好投資體驗的前提下,投資者對基金公司才會更加認可和信任,從而實現産品和公司整體規模上的逐步提升。
基金公司正在做出改變,比如對基金經理個人的管理邊界做了一定限制,避免無限複製擴大組合。國投瑞銀基金總經理王彥傑介紹,公司在幾年前就已經建立了基金經理管理容量框架,依據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持倉結構、交易頻率以及從業資歷等因子,設定每個基金經理動態追蹤的管理規模上限,一旦接近內部監控的管理規模上限,將會分別採取暫停大額申購、停止産品新發、暫停申購等舉措,以確保超額收益的持續性,投資者的利益得到一定保障。“基金行業的發展,源於為投資者創造滿意的回報,帶動管理資産規模的成長,再通過規模的發揮為公司帶來利潤的增長;投資者、從業人員與基金公司股東是利益共同體。”
“公募基金應該建立利益一致性的機制,通過對員工實行‘考核-激勵-約束’等一系列的利益機制設定,影響員工行為的出發點和行為方式,最終對基金投資者的利益産生作用。”一位資深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公募基金應該從制度設計上,加強保護持有人利益的考核指標。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基金公司開始建立基金經理跟投機制,要求基金經理每年拿出獎金的一部分長期跟投自己管理的産品,直接將投資者和基金經理的利益綁定起來。對基金銷售人員制定考核機制同樣如此,投資者盈利體驗將納入到銷售人員的考核指標中。
全方位打造價值創造力
“穩信心的根本在於強本強基。”一位頭部基金公司負責人認為,對於公募基金行業而言,應繼續提升核心專業能力,強化“平臺型、團隊制、一體化、多策略”投研體系建設,深化金融科技應用,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持續完善多樣化專業性産品和服務體系,積極參與培育發展投顧生態,提供全流程、有溫度的專業服務和陪伴,提升投資者長期回報。
百嘉基金董事、副總經理王群航表示:“資産管理作為一種高度專業化的商業行為,主動管理是其存在的根本,如果主動管理能力長時間得到質疑,必須引起市場有關各方的重視。”
基金公司正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質,全方位加強投研能力。滬上某基金公司表示,公司要不斷提升投研專業能力,改善中長期投資業績和超額收益穩定性。在投資行為方面,要突破過去僅局限于二級市場投資、財務投資的模式,多維度參與上市公司治理,力爭做股市的穩定器;在投研體系方面,要走向團隊化、平臺化、一體化;在研究覆蓋方面,要對宏觀、策略、行業和公司實現全覆蓋;在人才梯隊方面,要進一步提高投研人員佔比,完善投研人員梯隊培養計劃,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與傳承。
博時基金錶示,要打通“産政學研”,建立全方位深入跟蹤的産業投研體系,按照産業的生命週期和企業的經營週期來給成長性行業“定價”,加強對一級市場、一級半市場、二級市場等定價力量、定價因素的關聯研究和海外對標研究。同時,要在數字技術方面加快創新發展,利用最新的人工智慧技術,積極打造智慧化投研體系,數字化賦能提升資産定價能力。
此外,公募基金行業也要把握資産配置多元化、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等因素帶來的差異化發展和創新的空間,在産品創新、市場服務以及全球化佈局等多個方面積極作為。華南某公募基金人士表示,隨著投資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越來越多的創新産品將應運而生,基金公司應積極創新,為投資者拓寬投資品種邊界、豐富産品風險收益圖譜、提升投資便捷性,貢獻新的方案。在高品質發展要求的引領下,公募基金將不斷提升投教、投後和投顧等服務,提升客戶滿意度,提高客戶體驗感。此外,在中國金融市場逐步開放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行業的國際化步伐加快,為國內投資者提供了更廣泛的全球資産配置機會,公募基金應該向著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和市場引領力的投資機構這一目標不斷努力。
上述頭部基金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募基金行業需堅守業務本源,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以客戶為中心,優化供給、提高價值創造能力,形成適合各類投資者需求的多樣化金融産品和服務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和金融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