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平,北京大學法學碩士,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凱瑞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24年證券監管及從業經歷,現任中歐基金董事、總經理,兼任中國基金業協會理事及人力資源與培訓委員會主席、上海基金同業公會監事長。曾供職于北京大學、中國證監會基金監管部、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並榮獲“基金業二十年功勳人士”(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滬上金融創新人物”(新華社)、2018年度“領軍人才”、“領軍金才”(上海市人社局)等稱號。
在一次中歐基金的內部培訓會上,導師要求學員們在冥想後快速描繪出腦海中的畫面。於是,總經理劉建平用畫筆勾勒了這樣的景象:道路蜿蜒,曲徑通幽。盡頭處,叢林廣袤與繁花似錦交相輝映,暢快地流動著勃勃生機。大家看後,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快樂,都忍不住雀躍起來……
這幅潛意識中的圖景,或許正是中歐基金所期望的未來:群賢畢至,眾星閃耀;文化軟實力與組織硬體系完美契合;精品基金如鮮花滿地,燦若星河;中歐品牌若百年陳釀,歷久彌新,沁人心脾;卓越成為中歐人的習慣,穿越百年,經久不衰。
成就夢想,難有捷徑。所以,改制六年多來,在迭代升級的道路上,中歐基金未敢懈怠:治理結構的進化,激勵機制的完善,價值觀的凝聚,人才梯隊的成型等等,無不反映著公司的進步。而在鳳凰涅槃後的第七個年頭,中歐基金蓄勢已久的新一輪升級,已悄然啟動。
“以至誠之心,珍惜每一分信任;聚專業之力,為社會創造長期價值。”劉建平告訴記者:中歐基金長期以來致力於打造“多策略精品店”,要讓持有人的生活因投資而更加美好。要完成這個使命,就必須從文化軟實力和組織硬體系著手,表裏相合,將中歐基金打造成一個卓越的組織。
軟實力與硬體系
居安思危、主動進化,是成功者得以不斷進取的源動力。
六年多來,中歐基金資産管理總規模躍升至4000余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70%;旗下精品基金全面綻放,最近六年時間裏,權益投資長期業績穩居行業第四,固收投資亦長期領跑業內;連續五年位居主動權益公募基金機構持有首位……然而,劉建平更看重的,不是已有成績,而是如何放眼未來,將中歐基金打造成一個卓越的組織。
“企業若要立足長遠,必須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在劉建平看來,通過塑造獨有的文化,企業才能有長久的競爭力。企業之間的競爭,除了産品、戰略和運營管理之外,最終是文化的競爭。沒有文化的推動,企業無法走得更遠、更久。組織孵化出文化,文化又反過來引領組織。正如丘吉爾所言,“人們塑造組織,而組織成型後就換為組織塑造我們了”。而組織塑造我們的,主要是文化。
通過長久的觀察和學習,劉建平堅信,一個優秀的組織之所以能把一批優秀的人凝聚在一起,靠的主要是文化。正所謂百年使命,界定了企業的生存目的;十年願景,明確了企業的長遠目標;而人與人之間共同的價值觀,演化出很多待人處世的共同標準,這些就構成了企業的文化。價值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好的企業文化能夠吸引和培養優秀人才,提升團隊凝聚力,增強組織承諾,提高運作效率,並引領企業不斷前行。所以,文化能夠解決“志同”的問題,讓一批有共同追求的人凝聚在同一組織下,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在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同時,還必須不斷改進組織硬體系。劉建平認為,硬體系建設包括運營模式的迭代、組織架構的完善、崗位體系的設計、運營流程的優化、績效管理的改進和激勵機制的升級等等。硬體系建設的目的,主要是提升組織效能。人們常説,組織最重要的是把正確的人、正確的事,用正確的方法融合在一起。通過“正確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組織效能,組織硬體系建設實質上是“正確的方法”的具體應用。其實,“人”和“事”的正確融合,就是我們所説的“志同道合”——“志同者”通過正確的方法,共同完成戰略目標的過程,就是“道合”的過程。沒有“志同道合”,就不是一個好團隊;有了“志同道合”,組織的效能自然就會提高。只有人、事和方法三者有效融合的團隊,才是卓越的組織。從實踐經驗看,組織硬體系建設得好,可以大大提高團隊的管理效能,增強內部協作力和執行力。
建設文化軟實力,迭代組織硬體系,並使兩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方能高效地促進整體戰略實施,最終實現組織長遠的願景和使命。在劉建平看來,這就像塑造一個巨人,必須要有健康的思想和健碩的體格,“思想”猶如文化軟實力,“體格”好比組織硬體系。
正是從改進組織硬體系,提升組織效能,立足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中歐基金最近一年來對投研體系進行了新一輪的組織結構調整。2014年改制之初,公司選擇採取明星基金經理主導的小型團隊制模式,以解決當年投資研究中的效率問題。此後,內外部環境不斷變化,投研體系隨之幾次升級,組織結構也從最初的小團隊制升級成最新的“中央研究平臺共用”的架構。如今,中歐已擁有一支40余人、平均從業年限超過6年的高水準研究團隊,這正是反覆實踐、反覆沉澱、反覆思考的結晶。“小團隊制既然無法承載對研究廣度、深度的要求,就得及時升級換代,把分散于各個策略組的研究力量凝聚起來,組建統一的研究架構。”劉建平告訴記者,中歐基金因此獲得了在廣度、深度、精度上都更勝一籌的沉澱型研究團隊,這些都得益於硬體系中組織架構部分的升級迭代。
如果説軟實力聚焦“人心”,硬體系立足於“方法”,那麼,兩者合力就得以“成事”,實現公司戰略目標。其中,還有一項不可或缺的催化劑,那就是核心團隊的領導力。領導力能夠有效促進文化塑造、團隊建設、人才發展,凝聚和激發員工潛能,繼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打造卓越的組織,需要通過領導力影響把文化因子傳遞到組織結構中,並促使其高效運轉。
追求卓越成為一種習慣
通過提升軟實力和打造硬體系,中歐基金正一步步向“卓越的組織”邁進。劉建平亦希望,在未來的歲月,卓越將成為中歐基金的一個習慣,而“卓越”二字,則成為外界辨識中歐基金的一個標簽。
中歐基金對卓越的執著,體現在許多細節上。以投資回報為例,在整體業績領跑行業的同時,中歐基金也強調基金規模與業績的結構性匹配,這是真正衡量基金産品是否給投資者帶來回報的核心指標。過去五年,中歐基金99.8%統計規模基金資産獲得的回報超過了市場平均業績。若分類計算,股票型基金回報超越市場平均業績的比例達到100%,混合型的比例也達到99%。這意味著,在足夠的時間維度下,投資中歐基金的産品,戰勝市場的概率非常高。
而這種很高的勝率,源自更多細節上的追求卓越:中歐基金的投研團隊,強調的是研究驅動下的紀律性投資,因此,超高強度的基本面研究就成了家常便飯。在一張表格中,記者看到以一年時間衡量,中歐基金的投研人員大約要進行4000次路演,1260次專家電話訪談,1200次上市公司實地調研。而以這種高強度,按市值計算,中歐基金的深度研究覆蓋了A股市場40%的個股,而90%的公司持倉股票則源自公司投研團隊的自我深度研究。
換一個角度看,與改制之初相比,六年多來,中歐基金內部培養的人才正逐漸挑起大梁,如周應波、葛蘭、郭睿等年輕的基金經理,不僅在公司內部迅速成長,在外部亦是聲名鵲起,百億級資金蜂擁而至。值得稱道的是,這些年輕基金經理的崛起,不僅僅是中歐基金追求卓越的結果,也是他們自我追求卓越的結果,價值觀的高度統一,為“卓越”二字不斷增添新的內涵。
“所有的卓越,背後都是你想不到的辛勤汗水的付出。與許多同行相比,中歐基金沒有強大的外力相助,沒有深厚的自然稟賦,甚至也沒有足夠的時間沉澱,所以要想成為卓越者,就必須有更多的付出。而這種付出,以足夠長的時間錘鍊後,就會成為中歐基金的一種習慣,也會成為我們的一個高辨識度的品牌。”劉建平説。
叩問本心,有所為有所不為
不止一次,有人會問劉建平,在主動管理産品中擁有極強號召力的中歐基金,在指數産品尤其是ETF熱賣的背景下,為什麼不乘勢佈局風口?
“其實,針對這個問題,中歐基金內部也曾有所思考。正當風口,有助於提升規模,這麼好的機會為什麼不把握?但是,我們在反覆溝通後,大家意識到,中歐基金是一個有使命、有願景的公司,不能為了短期利益而隨意變更戰略,否則,一旦陷入短期賺快錢的慣性,公司就容易隨波逐流。忘卻了初心,也就失去了未來。”劉建平説,“在主動管理領域,中歐基金是有優勢的,而且市場空間巨大。所以,我們堅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路,專注于中歐的優勢,才能真正讓‘精品’繁花似錦。”
事實上,中歐基金的專注,不止于産品佈局,還存在於每個崗位、每個員工乃至於每個流程上。這一點,在人數佔據公司半壁江山的投研團隊中,體現得更為明顯。
截至2019年末,中歐基金約280人的員工中,超過120人是投研人員,佔比超過40%,遠超同行平均水準。如何讓這些數量眾多的精英人才,最終擰成一股繩,迸發出最大的力量?劉建平給出的答案是:專注和協作。
在新的投研體系下,中歐基金會給予優秀研究員以行業內頂尖的薪酬,結合業績考核後,部分頂尖研究人才的收入可能會高於基金經理。不僅如此,在職業規劃上,研究員可以一直從事研究工作,而無需轉崗基金經理,研究員能有獨立的晉陞通道,頂尖研究員也可以成為中歐基金的合夥人——這意味著,研究員們因此有了更“專注”的動力,這顯然會進一步強化中歐基金在深度研究方面的優勢。
研究員們更“專注”于基本面研究,令基金經理們得以抽身,更聚焦中觀和宏觀的判斷,大幅提升二者協作的效率。劉建平指出,專注與協作的有機結合,將進一步深挖投研團隊的潛力,成為中歐基金出爐更多“精品”的重要保障。
“要為客戶提供卓越的回報和服務,成為最受信賴的資産管理公司。”劉建平告訴記者,這是中歐人內心深處的願景。為此,每一個中歐人都在不懈努力,創造長期領先的投資回報,為持有人提供最適合的解決方案,並不斷提升他們的盈利體驗,努力超越客戶的期望。中歐基金的夢想,就是成為中國市場投資理財的首選品牌。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