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基建概念引發市場關注,如何理解新基建?新基建應該如何啟動?新基建的發力點是什麼?融通基金權益投資總監鄒曦近日向上證報記者分享了他對新基建的理解。
新基建新在內涵
上證報記者:你是如何理解新基建的?
鄒曦:我理解的新基建分為三個方向:首先是能夠帶來消費的投資,包括能夠加速城市化、能夠刺激消費發展的軌道交通,以及能夠讓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消費增長的精準扶貧等。
其次是新興産業的基礎設施投資,包括5G、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這些基礎設施發展起來以後,能對新興産業的發展提供很好的支援。
最後是對民生“補課”的投資,例如海綿城市、地下管廊、環保等領域。
上證報記者:同傳統的老基建相比, 新基建有哪些不同之處?
鄒曦:在我看來,新基建新在內涵,而不是形式。新基建的本質內涵是有助於發揮一個國家在特定歷史階段的比較優勢。新基建的新,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內容。當前階段,通過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加速推進中心城市化釋放出來的巨大土地紅利,是中國最大的比較優勢。
凡是有利於提升中心城市化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可稱為新基建,而不必拘泥于投資領域等外在形式。
上證報記者:在你看來,新基建的內涵是什麼?
鄒曦:從本質內涵來看,新基建應當順應中長期的産業趨勢,有助於發揮中國在特定歷史階段的比較優勢。在我看來,基礎設施建設有助於發揮一個國家在特定階段的比較優勢。以此為基礎繼續推演,可以對中國以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作為逆週期調節的主要手段進行經濟效率上的評估,從而總結出新基建的本質內涵,可將之概括為:逆經濟週期短期不經濟,順産業週期長期經濟。
上證報記者:上述內涵應該如何理解?
鄒曦:改革開放以來,進行了多次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從短期來看,都是逆經濟週期的需求端政策,經濟性較差;但從長期來看,如果能夠順應産業週期的發展趨勢,從供給端提升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其經濟性就會很好。
基礎設施建設要兼顧逆週期調節和提升長期增長潛力的作用,是否順應産業趨勢的評判標準,在於能否發揮當時歷史階段的比較優勢。不同時期的新基建,其外在形式也是不同的。
上證報記者:當前發力新基建,應該注意什麼?
鄒曦:1999年至2000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我國啟動了第一次大規模“鐵公基”建設,修建了大量的鐵路、港口、高速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雖然短期利用率不高不夠經濟,但從長期來看,為中國出口導向型産業和重化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援,有利於發揮當時中國最主要的比較優勢——勞動力紅利,順應了産業週期,提升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為中國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基礎。歷史已經充分證明其成功。
站在當前時點看,什麼才是真正的順應長期産業趨勢的新基建?在我看來,應當抓住新基建的本質內涵,順應産業週期是新基建的核心要義。新基建不僅限于新興産業相關的基礎設施,適當的“鐵公基”建設同樣屬於新基建的範疇,否則就容易陷入刻舟求劍的誤區,這同中國當前的比較優勢有關。
新基建要利於發揮比較優勢
上證報記者:基礎設施建設要有助於發揮國家的比較優勢,你認為當前我國的比較優勢是什麼?
鄒曦:我認為是中心城市化。大力發展具有強大的産業積聚和消費升級效應的中心城市,有助於提升中國中長期的經濟增長潛力,同時將釋放出巨大的土地紅利,形成中國當前階段最主要的比較優勢。
借鑒發達國家城市化發展的進程和模式,可以推斷中國將形成眾多中心城市,將聚集中國40%以上的人口,中心城市的佈局和人口聚集程度將對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形態,包括交通、居住、服務業態等産生重大影響。
上證報記者:如何實現中心城市化?
鄒曦:城市經濟的發展,核心在於土地供應。中國現行的土地管理體制具有條塊分割的特點:一方面,土地性質進行了嚴格限定,其用途轉換受到各種約束;另一方面,土地供需結構形成了區域之間的不均衡,級差地租難以有效轉化。這種土地管理體制源自歷史上增量改革的路徑選擇,對於發揮地方積極性促進經濟增長曾經起到積極作用,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其對中心城市化的制約作用顯露無遺。
上證報記者:如何破除影響中心城市化的制約因素?
鄒曦:在我看來,依託中心城市化進程改革土地管理體制,通過耕地跨省置換、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流轉等改革措施實現土地在性質和空間方面的轉換,將釋放出巨大的土地紅利,為中心城市的發展提供持續的資源支援。
中國經濟發展到目前階段,産業積聚格局以及隨之産生的人口流向趨勢日益顯著。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以及眾多區域中心城市,人口持續凈流入。通過跨省耕地置換、深度挖潛存量建設用地、加大經濟發達地區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審批許可權等改革措施,將有助於這些問題的改善,推動中心城市化的加速實現。
中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與中西部地區農村耕地的增加,會形成明顯的級差地租,把這部分土地收益在中心城市、復耕地區和進城農民三者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將形成整體效率的極大改進。通過改革土地管理體制加速推進中心城市化而釋放出的土地紅利。毫無疑問,這就是中國當前階段最主要的比較優勢。
提升中心城市化應是新基建主要導向
上證報記者:當前提到新基建,往往會指向科技新基建,對此您如何看?
鄒曦:新基建指向科技新基建,其隱含邏輯是通過新興産業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高端製造業和消費産業的發展,發揮中國當前階段的部分比較優勢——工程師紅利和消費紅利。
目前階段,工程師紅利和消費紅利確實是中國重要的比較優勢。中國每年800萬以上的大學畢業生,潛藏著巨大的工程師紅利。同時,隨著每人平均GDP突破1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日益壯大,消費紅利非常可觀。
但是,在我看來,通過新基建直接實現工程師紅利與消費紅利有不少制約因素,實現起來並不容易。
上證報記者:有哪些制約因素?
鄒曦:釋放工程師紅利的高端製造業,需要整體産業鏈的技術進步的支援。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全産業鏈技術進步的進程有效匹配,才能充分發揮新基建的促進作用。
舉例來説,在蘋果手機乃至顛覆性的iPhone4推出之前,歐洲電信運營商過於超前的3G網路投資曾使其陷於長期的財務困境。通過新基建促進高端製造業的發展,應當在把握整體産業鏈技術進步進程的基礎上適度超前,過於超前的建設會由於設備的技術性貶值造成大量的資源損耗。
至於消費紅利,則與消費供給和人口分佈結構有很強的相關性。一二線城市人群中各種新形態消費,滲透率已經很高,持續加大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其促進作用有限;基數更大的三四線城市人群,雖然具備了較強的消費能力,新形態消費的供給不足,但由於人口分散,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規模不經濟的問題。
上證報記者:在你看來,新基建的實現途徑是什麼?
鄒曦:從現實可操作性出發,應當把提升中心城市化作為新基建的主要導向,通過土地管理體制改革逐步釋放隱藏的土地紅利,以此促進工程師紅利和消費紅利的實現,在需求端逆週期調節的同時,從供給端提升中國中長期增長潛力,實現中國經濟的再次騰飛。
無論何種形式的基礎設施建設,只要有利於中心城市化,有利於釋放土地紅利,就是當之無愧的新基建。
上證報記者:推進中心城市化,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鄒曦:我認為,基於中國實現中心城市化的佈局模式和核心抓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建設。要以中心城市為樞紐,通過城軌、輕軌和地鐵等交通設施形成一小時軌道交通生活圈,中心城市之間則要密集加強高速鐵路的軌道交通聯繫,這樣才能適應人口密度高且數量眾多的中心城市的要求。
二是大力發展安居房建設。要在中心城市周邊地區,軌道交通生活圈之內,密集建設安居房,以承接和滿足中低收入人群定居的需求。
三是大力發展教育、醫療、環保等民生工程。城市生活不僅僅只有工作、居住和出行,配套的民生工程必須完善,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質,尤其是加強教育配套設施的建設,才有可能使得安居房真正全面滿足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
通過上述方面的新基建,可以推動中心城市化的實現,能夠對高端製造業和消費産業的發展産生有效的促進作用,為中國經濟的再次騰飛奠定紮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