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23日,權益類公募基金規模已從去年底的約2.2萬億元增加到約2.6萬億元,增幅接近20%。快速上漲的行情無疑是催化劑,但顯然並非所有的基金公司都享受到了這輪紅利。以北信瑞豐基金為例,其權益類産品規模同期反而縮水了2300萬元。
截至4月23日,北信瑞豐旗下共有15隻基金,合計管理規模約為108億元,這其中還包括90多億元的貨幣市場基金。如果扣除貨幣市場基金的份額,北信瑞豐總規模在134家基金公司中僅排在第104位。而在後30家基金公司中,成立時間早于北信瑞豐的基金公司只有13家。
換句話説,如果扣除貨幣市場基金份額,在成立時間早于北信瑞豐的99家基金公司中,其大約只能排在第87位。
多只權益産品排名墊底 乏善可陳
北信瑞豐旗下權益類産品以混合型基金為主,目前共有10隻,總規模大約在12億元。
可惜的是,就在4月初,北信瑞豐旗下一隻混合型基金——北信瑞豐增強回報剛剛被終止,其資産凈值曾達到1.75億元,在現有10隻基金中可以排在第三位。
根據有關公告,北信瑞豐增強回報基金終止原因為,在開放期最後一日(即2019年4月4日),基金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基金資産凈值低於5000萬元。而根據公開數據,在3月15日,該基金資産凈值尚有1.75億元,且持有每人平均為個人投資者。
在2019年2月11日前,北信瑞豐增強回報基金收益率一直高於同類平均和滬深300指數,但是在此後明顯被後兩者超越。
究其原因,基金經理錯判形勢,在今年初的股票市場行情中嚴重踏空當是主因。資料顯示,直到2018年底,在北信瑞豐增強回報基金的資産配置中,股票佔凈值比例尚不足6%。其同類排名更是非常形象地反映了這種趨勢,在1月4日,北信瑞豐增強回報基金“近3月”排名為“87|2878”,到了2月22日,這一排名就成了“2814|2911”,出現了斷崖式下跌。
其後,北信瑞豐增強回報基金再無回天之力,直至被迫終止成為“市場棄兒”。
再以北信瑞豐目前規模最大的混合型基金——北信瑞豐健康生活為例,雖然今年來取得了21%的收益,但是其自成立以來仍然虧損15%左右。其“近1年”、“近2年”同類排名分別為“1991|2555”、“1872|2048”,明顯墊底。
目前,北信瑞信旗下僅有一隻股票型基金——北信瑞豐研究精選,規模大約0.37億元。截至4月23日,其近1月、近3月、近6月同類排名分別為“1038|1129”、“846|1085”、“840|1011”,均處於墊底位置。
基金經理為何頻頻出走 “新人”當家
北信瑞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3月初,股東為北京國際信託有限公司與萊州瑞海投資有限公司,總部設在北京。
2014年當年共有11家基金公司成立。在這11家基金公司中,北信瑞豐扣除貨幣市場基金後的規模僅高於紅土創新基金公司排在倒數第二位。即使從總規模來看,北信瑞豐也只能位列倒數第4位。
同時期成立的財通證券資管,規模已接近400億元,其他如創金合信基金、圓信永豐基金,規模也在200億元左右。
另據4月13日發佈的《北信瑞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關於調整基金經理的公告(穩定收益)》,原基金經理鄭猛已經離任——沒錯,他曾就任北信瑞豐增強回報基金經理。
就在此前的2018年8月和今年2月,北信瑞豐旗下基金經理陳樂華和吳洋也已離任。
陳樂華任職期間取得的最佳回報僅為4.4%,其管理的北信瑞豐中國智造基金任職期間虧損則達24%以上。而吳洋任職期間最佳回報為2%,但最大虧損也未超過10%,只能用表現平平來形容。
相比之下,于2017年離任的北信瑞豐前基金經理李富強任職期間倒是表現不俗,其在2015年至2017年管理的多只混合型基金均取得了正收益,如果考慮到當時動輒“千股跌停”的市場背景,如此成績也算難能可貴了。可惜的是,李富強已于去年轉投大成基金。
目前北信瑞豐旗下共有8名基金經理,其中5名任職基金經理年限不足2年,基本還屬於“準新人”。
根據Wind數據統計,北信瑞豐基金經理平均任職年限為2.17年,在134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06位。
(責任編輯:李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