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外匯 > 外匯資訊 > 正文

字號:  

人民幣國際化利好新興經濟體發展

  • 發佈時間:2016-04-24 07:03: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姚余棟  責任編輯:劉波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快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和第六大外匯交易貨幣,被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數據顯示,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直接投資中的使用規模穩步上升,在全球支付、國際債券發行、全球官方儲備持有等方面的國際使用逐步擴大,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取得明顯進展,人民幣國際合作成效十分顯著。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新興經濟體發展是分不開的。人民幣很早就在中國和周邊新興經濟體的跨境交易中使用。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開放了多個邊境城市,人民幣逐漸作為結算貨幣之一被廣泛使用於我國與周邊新興經濟體的邊境貿易。隨著邊境貿易規模的擴大,為促進邊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發展、規範人民幣跨境流動,1993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先後與8個毗鄰新興經濟體的中央銀行簽署了邊境貿易本幣結算協定。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新興經濟體對人民幣的需求成為人民幣國際化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首先是雙邊貿易投資本幣結算的需求。危機後,主要國際結算貨幣經歷了匯率大幅波動,中國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貿易多以美元等第三方國際貨幣計價結算,受匯率波動衝擊很大。中外企業普遍希望採用包括人民幣在內的本幣作為雙邊貿易投資的支付工具,降低匯率風險和匯兌成本。其次是雙邊本幣互換的需求。國際金融危機後,部分新興經濟體經歷了資本外流和“美元荒”。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當局需要更多的外幣流動性以保持投資者對其幣值的信心。2008年起,陸續有20多個新興經濟體提出與我國建立貨幣互換關係。

  人民幣國際化反映了新興經濟體整體實力和地位的提升。2000—2015年,以現價計算,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在全球GDP的佔比從20.3%上升至39.3%。2000—2015年,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在全球貿易中佔比由32.3%上升至46.1%。但是,新興經濟體貨幣地位並未等幅提高,2013年新興經濟體貨幣在全球外匯交易中佔比不超過10%,前十大外匯交易貨幣中僅有人民幣和墨西哥比索兩個新興經濟體的貨幣。經濟地位與貨幣地位的不匹配不會長期持續,貨幣國際化將在部分基本面較好、相關條件基本具備的新興經濟體率先取得突破。這也是人民幣國際化快速發展的必然性所在。

  人民幣國際化助推新興經濟體發展,至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促進新興經濟體之間貿易便利化。中國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貿易聯繫日益緊密,已成為新興經濟體貿易網路的重要節點。2014年,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不包括轉軌國家)對華貿易金額約為4.6萬億美元,佔其貿易總量約38%。在這些貿易中擴大本幣的使用,能降低因使用第三方貨幣(如美元)帶來的匯率風險和匯兌成本,為雙方貿易企業帶來便利,推動貿易發展。

  促進中國對其他新興經濟體直接投資便利化。近年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2012—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速為15.2%。今年一季度,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55.4%。其中,投向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部分增長較快,對拉動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年《溢出效應報告》指出,1990年以來,亞洲國家之間的跨境直接投資快速增長,其中1/3歸因于中國,尤其是蒙古、緬甸、柬埔寨和越南等中低收入國家接受中國直接投資較多。同時,在中國對新興經濟體直接投資中擴大人民幣的使用,能有效提高投資便利性,形成人民幣“資本項下流出、經常項下回流”的格局。今年1—2月份,對外直接投資人民幣收付金額為1947.5億元,同比增長2.2倍。未來可鼓勵企業設立人民幣對外投資産業基金,支援企業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並購投資等業務。

  人民幣成為全球流動性的補充,有利於維護新興經濟體金融穩定。國際貨幣體系長期存在“主權貨幣衝突”的內在缺陷,即儲備貨幣發行國既可能因抑制本國通脹的需要而無法充分滿足全球經濟不斷增長的貨幣需求,也可能因過分刺激國內需求而導致全球流動性氾濫。隨著美聯儲進入加息週期和全球經濟持續增長,全球流動性趨緊,可能導致新興經濟體出現類似2009年的“美元荒”,甚至導致部分國家出現劇烈的金融動蕩。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是應對全球流動性緊縮、克服“主權貨幣衝突”的發展方向之一。人民幣已經具備補充全球流動性的潛力。通過雙邊本幣互換、區域金融安全網等安排,中國與其他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一道可為其他新興經濟體提供流動性支援,有效緩解新興經濟體流動性緊縮和金融市場壓力。

  (作者為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