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王麗娟
消費金融行業已經到了一個新節點。
2021年2月,人民銀行發佈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首次明確定調,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激發國內消費潛力,但不依靠發展消費金融來擴大內需;要堅持金融創新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
可以看到,在監管層面,相比于增長性,消費金融行業規範化、可控化成長的意義更甚。
2020年下半年,圍繞行業發展,相關部門接連發佈政策,從消費金融公司拓展資本補充工具,到規範網際網路貸款,再到多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獲批成立。堵偏門、開正門的監管思路日漸明晰。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消費金融作為金融信貸領域的重要分支,已經越來越深入影響民眾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也逐漸成為金融科技應用的先行軍和試驗田。與此同時,行業分化正在發生,行業規模向頭部機構集聚現象越來越明顯。
既往不戀,未來可期。消費金融新局逐漸清晰。
新消費,新金融
數據顯示,201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7.8%,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準、經濟體量及服務業佔比的進一步提高,未來我國國民經濟將更大程度依賴國內迴圈。
如今,我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促消費拉動內需成為核心主題,消費生態也面臨轉型和重塑。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副局長尹優平認為,“構建金融有效支援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升金融科技水準,增強金融普惠性”,這為我們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普惠金融高品質發展指明瞭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宏觀層面,基於新科技、新技術的“新消費”趨勢正在形成,在消費主導經濟的基調下,多樣化的參與主體、業務模式、服務方式,將為我國消費市場帶來由表及裏的更新和變革。
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劉瑜曉認為,在內迴圈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中,消費將起到主拉動作用,促進消費的各種宏觀政策持續出臺,同時新興消費發展和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的出現,將從消費供需兩端促進消費升級。同時,經濟基本面的恢復將有助於居民收入和就業的恢復,疊加民生改善和社保體系的完善等政策,將從根本上提升消費的能力和意願。
消費的升級與擴容,亟需金融的支援。近幾年,消費金融的快速發展也得益於這樣一個消費市場環境的變化。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1—10月我國消費信貸總額達42.8萬億元,較十年前增幅超670%,其中短期消費貸款9.6萬億元,佔比為22.43%,較2009年提升10.91%,居民在教育、文化、醫療、旅遊等領域的消費金融需求正不斷釋放。
微觀層面,消費金融經歷了幾年的快速發展,市場體量不斷擴大。特別是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和場景應用豐富,細分領域越來越多,客群範圍逐漸向下沉市場覆蓋已初見成效。在此背景下消金公司也正逐步從規模擴張向高品質發展轉型,在場景、技術等方面不斷迭代升級,以高效的金融服務能力拉動消費增長,服務內迴圈。
比如,作為支援消費的重點産品,信用卡發揮了消費內需的“穩定器”功能,同時信用卡還為消費者的個性化差異精準匹配個性化的産品和服務進行消費場景的創新,成為促進消費升級的“加速器”。
在中國民生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陳大鵬看來,信用卡自誕生起,就為人們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從支付到小額信貸,從商超優惠、特定文化傳播到信用觀念教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無一不在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今,人們只要有小額信貸需求,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信用卡。而這些剛性需求,只要回歸其創造美好生活的初心,就是我們走好“國內大迴圈”之路的充要條件,舉重若輕,關乎國計民生。
在這樣一個大至宏觀環境變化、中至行業發展質變、小到機構戰略調整的背景下,行業既有新的機遇,也有新的挑戰。
新機遇,新格局
消費金融是個賺錢的生意,從不缺少參與者。
從最開始的銀行信用卡業務和消費信用貸,後來發展到專業消費金融公司,再到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攜流量入場,消費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越來越多。這個行業也曾經被網貸的混髮發展重傷過。經歷了淘汰與重塑,消費金融行業也正在走向一個新階段。
一方面,從客戶角度來看,市場正在從增量市場走向存量市場。
消費金融經歷了幾年的快速發展,市場體量不斷擴大。特別是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和場景應用豐富,細分領域越來越多,客群範圍逐漸向下沉市場覆蓋已初見成效。
因此,消費金融行業正在逐漸進入一個新階段,各大消費金融機構新增用戶數開始放緩,存量客戶服務能力競爭加劇。預計在未來3—5年中,消費金融行業增量會逐漸消失,徹底進入存量競爭時代。
數據顯示,從2018年開始,短期消費貸款餘額增速出現下滑趨勢。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衝擊影響,更是出現了負增長現象。經歷過2015、2016年的爆髮式增長,近兩年,消費金融機構總資産增速明顯放緩。尤其是頭部機構在市場份額、業務模式逐漸成熟穩定的情況下,下降趨勢比較明顯。
另一方面,從參與主體來看,持牌機構擴容,正規軍主導行業發展。
自2009年銀監會印發《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並開放試點之後,我國消費金融行業走過了萌芽、摸索、飛速發展的十年。
2010年初,北銀、中銀、錦程、捷信四家消金公司先後獲批開業,標誌著消費金融公司在我國正式“破冰”。隨後金融機構、網際網路公司等參與者先後入場,截至2020年末,我國消費金融公司已發展到28家。據不完全統計,消費金融公司整體註冊資本達523.4億元,資産規模4861.5億元,貸款餘額4686.1億元,服務客戶達1.4億人次。
2020年,消費金融公司更是經歷了一輪擴容發展。包括小米消費金融、陽光消費金融、螞蟻消費金融在內的5家消費金融公司獲批籌建,市場主體及服務能力進一步擴容。
值得關注的是,跟以往相比,這一批新入局者在資金實力、業務能力、存量客戶以及應用場景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雄厚的實力。更明顯的是,當銀行係消費金融公司逐漸成型之後,網際網路巨頭在消費金融領域的發展也逐漸走向持牌化趨勢。
即便是沒有直接獲批成立消費金融的網際網路巨頭,也在借道入場。例如,度小滿2019年入股哈銀消費金融,持股比例30%;玖富數科于2020年5月獲批入股湖北消費金融,持股比例24.47%;等等。
當然,入局者眾,但格局仍未定。
劉瑜曉認為,監管收緊下,行業迎來新一輪洗牌,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一邊是諸多新政將那些風控能力弱、以高定價覆蓋高風險的機構清退出去,釋放出市場空間;一邊是競爭加劇,促使一部分類金融機構轉型為資訊科技服務商,催生出銀行、消金機構與這些服務商深度捆綁的合作新業態。
新政策,新環境
為了引導行業向好發展,發揮促進消費的作用,一個直觀可見的趨勢是,關於消費金融的監管政策密集落地,史無前例。
細分來看,這些政策既有支援政策,也有規範政策,更有加強監管政策,影響尺度不一而足。
▲來源:課題組整理製作
這一系列政策,都是在消費金融行業已發展得相對完善,但仍有很多問題待解決的背景下出臺的。經過這一輪政策調整和加強監管,業內人士對行業向好發展,以及資源向頭部機構集中的判斷更加明確。
中國工商銀行個人金融高級業務總監宋建華認為,相關監管規則日漸明晰,市場化和法制化建設將構建起“兩條腿走路”的格局,這給予行業更多的創新空間,機遇也漸多。
從擴大內需促消費的角度來看,政策給予的利好空間正在打開。國家旨在支援消費金融行業合理有序發展,未來政策端還將進一步強化,助力消費增長。
從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來看,行業面臨新一輪洗牌,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在去杠桿、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加快完善市場退出機制的背景下,部分風險管控能力弱、以高定價覆蓋高風險的小貸公司等機構將清退出場,行業集中度逐漸加強。
從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來看,金融科技將全面納入監管,行業發展進一步規範。監管對網際網路平臺尤其是巨頭的監管政策,將陸續落地,將其全面納入監管體系。
至此,消費金融行業相對完整的監管環境已經確立起來。馬上消費金融公司董事長趙國慶認為,持牌經營將為行業打造一個更加透明、公平的賽道,有利於企業更加規範、高效、良性、高品質地服務實體經濟。利好的密集釋放正推進消費金融行業邁入新一輪高成長週期,也吸引眾多實力機構和資本集中涌入。
告別野蠻生長,迎接規範發展,是每個消費金融機構都要直面的問題。
新格局,新調整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消費金融迅速發展這十多年,順勢而變是常態,這一次尤為明顯。
第一個明顯變化是,存量客戶時代,精細化運營變得越來越迫切。機構不斷轉向存量用戶服務優化,以更懂得用戶的方式,提高用戶行銷和服務質效。
宋建華介紹了工行的經驗,工行正在以開放的心態探索突破之路,讓銀行的一些服務走出銀行圈子甚至金融圈子,嵌到旅遊、讀書、餐飲、健身、娛樂、養老、美粧等大量網際網路平台中,讓銀行服務7×24小時無處不在。
以工銀“e錢包”為例,通過以二類賬戶嵌入場景的方式,這一服務目前已實現在400多個平臺開通3000多萬個賬戶、累計實現交易300多億元的業務規模。
“由於金融信貸是相對低頻、粘性小的一種服務,通過精細化管理喚醒沉睡用戶,挖掘每個用戶身上的附加價值是當前非常重要的工作。”一位消費金融機構相關負責人説。
與此同時,精細化管理能夠有效實現差異化定價和提高風控能力。差異化定價是針對不同用戶提供不同定價産品的一種用戶策略,尤其是針對價格敏感型的金融借貸市場,細微的定價差可能直接決定用戶的去留。同時,精細化管理能夠更好地感受行業變化,有助於數據模型更好地發揮作用。
“尤其是經歷了上半年疫情的影響,許多客戶數據突然發生大的變化,這也要求消費金融機構不僅要做到千人千面,還要做到同一個人在不同環境和場景下的個性化風控。”上述負責人提到。
第二個明顯變化是,線下向線上轉移加速,這增加了對技術升級的需求。疫情暴發之後,許多線下場景處於停擺狀態,恢復起來相對緩慢。這使得一些曾經以線下市場為主的消費金融平臺不得不向線上化轉型。線上化轉型的一個前提是數據技術能力過硬。
過去這些年,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四大技術在不斷成熟中,逐漸被應用於消費金融行業,改變了傳統消費金融看徵信、看流水、看資産證明、看消費能力的做法。許多消費金融機構不斷在科技研發、科技人才吸引、技術設備升級上下功夫。如今,當技術手段成為各家消費金融機構必備的基本功以後,如何利用好技術,用技術驅動業務成為這一發展階段的關鍵。
以民生銀行為例,僅在聯合建模方面,其信用卡中心就有一支包含數據應用平臺建設、模型演算法研發、數據治理等方向的近80人專業團隊。
為了互鑒互學,2019年民生信用卡中心與華為公司成立大數據聯創實驗室,2020年聯合西安交通大學網路空間安全學院成立金融科技安全聯合實驗室,下一步計劃與科大訊飛公司成立聯合創新實驗室,圍繞數字化行銷、非結構化數據挖掘等內容開展聯合創新,打造行業的金融科技聯創標桿。
同樣,提高數據抓取能力、提升數據處理效率、加強風險防控技術,更是消費金融機構比拼競爭力的重要領域。消費金融機構逐漸提升對科技研發和應用的投入。據不完全統計,頭部消費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將達到營收5%-10%的比例。
以馬上消費為例,這家公司創立五年已組建超過1000人的科研團隊,包括風控在內的研發人員佔公司總人數的六成以上。與此同時,公司還設立了馬上科技大學,依託馬上消費雄厚的技術實力和豐富的實踐應用,形成了七個專業學院。同時,馬上科技大學先後自主成立人工智慧研究院,獲批成立重慶市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並與國內知名大學聯合成立大數據及風控實驗室,共同研發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生物識別等前沿科技。
隨著監管部門對持牌金融機構的技術外包管理要求越來越高,消費金融機構自建技術研發系統成為主流。尤其是一些頭部機構和後來進入消費金融領域的參與者,更願意在自主研發上投入更多真金白銀。一方面比較有利於在技術上掌握可控性,降低外部技術風險;一方面可以適當形成可輸出的技術服務能力,形成第二增長曲線。
(本篇源自《大國消費金融》課題研究專輯)
(責任編輯:鹿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