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校園貸”奪命 誰該反思?

  • 發佈時間:2016-03-24 08:11:58  來源:紅網  作者:胡欣紅  責任編輯:張明江

  近日,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生鄭德幸因無力償還近60萬“校園貸”款項而跳樓之事引爆了輿論。

  這位家境不好的農村少年,本是家族的驕傲,卻因染上賭球嗜好,且越陷越深,越輸越多,一發不可收拾。無力自拔的鄭德幸最終走上不歸路,以28位同學之名向14家面向大學生貸款的網貸公司貸款,欠下了58.95萬元貸款,在“四面楚歌”中選擇了死亡這一逃避方式。

  扼腕嘆息之餘,悲劇背後的根源更為公眾所關注。鄭德幸自殺背後黑手是誰?是他內心源源不斷對金錢的貪婪,還是如雨後春筍般涌現的專門面向大學生的網貸平臺?一個大學生何以沒有任何抵押就能借貸到這麼多錢?這樣的悲劇能否不再重演?

  首先浮出水面,成為公眾抨擊對象的當然是如火如荼的大學生貸款市場。據中國青年報記者走訪發現,網路小額貸款這一方式在大學生中已經十分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利用網路借貸平臺滿足日常消費需求,如購買電腦、手機等電子産品。形形色色的貸款廣告不僅侵佔了大學的公告欄,還貼到了宿舍樓一樓的窗戶旁、入口處,甚至如廁之時都舉目可見。上網搜索“大學生貸款”,“最快3分鐘審核,隔天放款”“只需提供學生證即可辦理”等多條吸引人的資訊瞬間撲面而來。

  簡而言之,瞅準大學生雖囊中羞澀但消費理念超前、喜歡接受新鮮事物等特點,眾多“校園貸”平臺紛紛到高校“跑馬圈地”,網際網路金融在高校中迎來了大學生分期消費市場的春天,獲得了蓬勃發展。由於在校生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一旦消費慾望膨脹,就極易埋下陷入連環債務的隱患。在校園裏,因借貸消費而陷入“絕境”的雖然不多,但因此而“淒悽慘慘”的卻大有人在,甚至部分大學生因借貸上癮而欠了一屁股債,從月光族“進化”成了“吃土”族。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才滋生了跳樓的極端事例。

  那麼,網貸平臺到底是何方神聖?該由誰監管?有沒有辦法加強監管?

  據了解,借貸平臺不屬於金融機構,故目前並沒有納入銀監局的監管範圍。在此情況下,成立一家網貸平臺幾乎沒有門檻,只需拿到工商局的營業執照,並在工信部備案即可。網路借貸平臺實際上是“三無”: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機構監管。換而言之,這需要通過公安、工商、工信以及金融辦等多部門聯動執法,才能協同監管,其難度可想而知。

  換個角度看,這些網貸平臺並不存在什麼令人深惡痛絕的“原罪”。它們也是正式工商註冊的法人主體,無非瞄準了大學生貸款這塊龐大的市場,迎合了學生的需求而已,又何罪之有?甚至説它們是在網際網路金融大潮中涌現的創業明星,也不為過。毫不誇張地説,只要大學生提前消費的慾望存在,網路信貸就會以各種形式出現。説穿了,這就是普通民間借貸的“校園版”而已。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在鄭德幸事件之中,這些貸款平臺也是有“冤屈”的。鄭德幸之所以屢屢貸款得手也不完全是審查不嚴,而是各平臺之間沒有資訊溝通機制,信用資訊不流通等原因所致,60萬元貸款最終恐怕也要各公司“自食其果”。

  因此,要想通過禁絕網路信貸平臺進校園來構築防火牆,既不合法,也禁絕不了。當然,網際網路經濟並不是法外之地,網路貸款也不能自説自話、自彈自唱,需要納入制度化、規範化軌道。但在正視網路貸款的野蠻生長及其對大學生的非理性誘導,採取切實的規範和治理措施的之外,如何引導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財富觀,或許才是重中之重。由此,我想起了曾國藩家訓中的幾句話: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儉能勤,永不貧賤!

  唯勤唯儉,才能克服貪慾這一魔鬼,為自己築起一道防火牆,遠離網貸陷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