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向網際網路金融野蠻生長“宣戰”
- 發佈時間:2016-02-23 08:57:59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責任編輯:張明江
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服務中心探索新模式
北京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服務中心執行主任許赤瑜
近幾年,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一些P2P公司倒閉、跑路的事件也不斷出現,投資者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市場對於監管政策出臺十分關注。網際網路金融野蠻生長的現狀亟須改變。
在此背景下,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服務中心應運而生。如何對網際網路金融企業進行服務,如何規避風險、規範行業經營行為?1月中旬,《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就相關問題,對北京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服務中心執行主任許赤瑜進行了專訪。
金融領域的服務也應“接地氣”
《中國經濟週刊》:中關村創建網際網路服務中心初衷是什麼?
許赤瑜:中關村作為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2013年就出臺了相應的政策,鼓勵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到這裡來發展。在這個背景下,大量網際網路金融企業聚集過來,企業多了,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比如以什麼樣的標準去評判企業,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怎麼來進行相應的監管,怎樣提供更好的服務。
我們發現,行業需要一個這樣的機構,發揮管理職能和服務職能。於是我們率先在中關村成立全國首家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服務機構——“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服務中心”。這個中心最大的特點是“服務”,但服務不是喊口號,要實打實動真格的,也就是説,服務要做到點子上,要接地氣。
《中國經濟週刊》:説到監管,一般我們會想到它是政府職能部門,作為金融服務中心,如何進行“監管”呢?
許赤瑜:我們是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的方法對這個行業發展過程中的數據進行公開,提供給投資人,提供給政府部門以決策參考。我們用數據公開的方式,對網際網路金融企業進行監督,為投資人提供資訊並預警。我們從團隊背景、商業模式、交易結構、法律關係、資金監管措施、技術安全手段、風控措施等七個維度對進入中關村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進行考察。
《中國經濟週刊》:這種“監管”是針對所有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還是只針對海澱區的企業?
許赤瑜:目前只針對區裏面的企業。我們其實是用市場化的手段來達到“監管”的目的,一直在探索如何做到對行業既不越權,也不是不管。
網際網路金融需儘早告別“野蠻生長”
《中國經濟週刊》:您提到的網際網路金融大數據,對企業有哪些意義?
許赤瑜:我們首創“證據鏈備案系統”。網際網路金融的本質屬性是金融,雖然網際網路化了,網際網路解決了它的快捷和高效,但是背後真實性的東西如何去鑒定?舉一個例子,投資人可以在網際網路上看到很多金融産品,但這個金融産品,是不是真實可靠的,投資人並不一定了解。這個時候,我們的“證據鏈備案系統”就起作用了。我們會把所有操作行為記錄下來,在一個獨立的數據庫裏進行存儲,作為可能出現的法律訴訟證據鏈。
這個“證據鏈備案系統”是提供給網際網路金融投資人的一個可查詢系統,非常必要和實用。同時,我們還設計了“風險預警系統”,這有點像“輿情監測”。我們通過前面的數據監測,設定了一個分析模型,密切關注其發展動向,並向政府提供資訊,向投資人進行預警。
《中國經濟週刊》:作為網際網路金融服務中心,是否還要引領行業發展?
許赤瑜:沒錯,對行業進行規範的目的,是更好地發展。網際網路金融的本質是金融,但網際網路金融又更強調網際網路的體驗,産品的體驗。儘管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獲取資金端的能力相對比較強,很多金融平臺的品牌行銷也做得比較好,但是最後還是要對應資産。2015年底,中國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出現“資産荒”現象,如何實現好的收益,又要保持持續不斷的資産,這是所有平臺面臨的共同問題。
對此,我們依託中心的資源建立了一個資産交易大平臺,為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提供優質資産。目前,在我們中心登記備案的共有200多家平臺。這些平臺有偏重抵押類業務的,有些偏重擔保類業務的,也有做供應鏈金融和消費金融業務的。對此,我們通過抓取大的資産,採用總包、分包的形式幫助企業解決資産問題。比如,我們接一個5億的資産,如果一家平臺接手,它可能需要消化好幾個月,但是我們找10家,通過分包的形式,把一個大的資産迅速消化,平臺肯定會對這個資産進行判斷,也會有一些風控的盡職調查,形成報告。
希望“中關村模式”可以複製
《中國經濟週刊》:您對2016年中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有哪些預判?
許赤瑜:2016年依然會是網際網路金融的快速發展年,尤其在供應鏈金融和消費金融領域。2016年,網際網路金融的體量會迅速做大。2014年整年的規模在3000億,2015年到10月份已經突破1萬億。這個是指數型增長,我估計2016年整體規模最起碼到10萬億這個體量。
我認為消費金融的增長會更加迅速,比如一個人在攜程或者去哪兒網上已經穩定地購買了兩年的機票了,證明這個人在真實世界裏是有不斷的出差需求的,是信用比較良好的,當你有1000元的授信,你的機票和酒店就可以分期。據我們了解,這種消費金融每天的資金需求量達到了8000多萬元,未來還會更多。
《中國經濟週刊》:一些傳統的金融擔保公司似乎就在做這種業務。
許赤瑜:是的,這是傳統的小額貸款公司最常見的業務。但是傳統手段去做成本太高,你接待一個客戶可能只貸5000塊,你投入的人力、運營成本卻並不比貸款1000萬低多少。現在通過網際網路的手段,通過數據手段不僅可以迅速找到客戶,同時可以更高效,更低耗。
總體而言,網際網路金融肯定有一定的風險,但你不能因為風險而放棄它的發展。未來我們希望通過中心特有的“監管”和服務手段,為政府提供可資借鑒的數據支援,為行業和投資人提供完善的服務。創立這個中心,就是希望從中關村出發,把好的模式不斷複製,最終使中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