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校園網貸分期消費,野蠻生長背後有隱憂

  • 發佈時間:2016-02-23 08:52:25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核心提示

  “零利息”“零首付”“線上審核”“最快3分鐘到賬”……記者在海南各大校園走訪發現,網貸平臺廣告隨處可見。只要填寫一份客戶資料,在校大學生就可以立即申請到上萬元的貸款。

  大學生信貸,這個曾被傳統銀行拋棄的市場如今卻成為網際網路金融爭搶的香餑餑,不僅涌現諾諾鎊客、理財范、速溶360等針對大學生的P2P平臺,且分期購物網站也殺入了學生P2P市場。

  大學生分期購物市場如今正在成為網際網路金融領域新的吸金地,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又是大學生分期購物市場狂飆突進的一年,以趣分期、分期樂等為代表的大學生分期品牌迅速佔領大學生購物市場,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十幾甚至幾十家分期平臺,校園金融藍海顯而易見。

  而與此同時,大學生因進行高額網貸消費透支生活費、甚至違約被告上法庭的事件也屢屢發生。正視風險,堵塞漏洞,已成為一道繞不開的課題。

  案例

  大學生春節期間被催債

  面臨每天不斷攀升的高額貸款滯納金,和“再不還款就告訴你父母”的威脅,他不得不四處找同學借錢還貸

  2月12日,本來還在歡歡喜喜過春節的海口經濟學院的馬文博(化名)同學卻陷入了“被催債”危機,面臨每天不斷攀升的高額貸款滯納金,和“再不還款就告訴你父母”的威脅,他不得不四處找同學借錢還貸款。

  在讀的大學生,怎麼會有貸款呢?記者了解到,原來他去年初在網上貸款買了兩部Iphone6 Plus手機,送給女朋友一部,自己留了一部。

  “Iphone新款手機發佈後,心就癢癢的,但沒錢,後來看室友在網上貸款買了一部手機,於是自己也嘗試了一下,就買了下來。”馬文博坦言,高檔手機算是奢侈品,向父母要錢不合適,分期還款會有些壓力,但他可以做兼職還貸款。

  Iphone6 Plus當時在一家官網上的售價為6088元,他通過網上貸款購買了兩部Iphone6 Plus,選擇分成12期付款,每個月為一期,每月10日向網站還款1208元,年利率為19%。

  在校期間,馬同學還可以通過兼職掙錢如期還貸。“今年寒假比較早,我回家後就沒有了收入來源,不能順利地還款了。”馬同學無奈説道,“網站工作人員不停地打電話催我,説若不及時還款會聯繫我父母。”

  像馬同學一樣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大學生如今不在少數。記者走訪海南各大高校了解到,如今網路借貸風靡校園,不少同學網路貸款購買數位産品,更有甚者,靠網貸來裝“高富帥”、“白富美”,名牌手錶、包包、護膚品都是通過網貸分期購買。

  調查

  動動手指萬元貸款到賬

  網上貸款程式簡單,憑學生證、身份證、聯絡人的手機號等就可以迅速在網貸平臺上得到幾千至上萬元的貸款

  “只要動動手指,0首付,萬元貸款,一分鐘到賬!”高校快開學了,大學校園微信、QQ群中類似于“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貸款購物廣告非常醒目。

  海南大學2012屆畢業生吳楠(化名)大學畢業後,憑藉當初在學校的人脈資源,做起了校園網貸經理人的生意。吳楠介紹説,網上貸款的程式其實很簡單,憑學生證、身份證、聯絡人的手機號等就可以迅速在網貸平臺上得到幾千至上萬元的貸款,可獲取現金,也可以用於網購。

  “如今‘趣分期’和‘分期樂’兩大網貸分期購物平臺在海南的高校校園中最為流行。”吳楠告訴記者,購買的商品下單後,網站工作人員會對大學生提供的證件材料進行逐一審核,手續完成後便可拿到商品。如此便捷的貸款流程著實讓不少囊中羞澀的大學生消費者趨之若鶩。

  記者發現,如今經營分期購物和“打白條”業務的網站也是在全國遍地開花。在搜索引擎中輸入“分期”二字, 就會發現“趣分期”“分期樂”“貝多分”“期待樂”……多種分期平臺充斥網頁。在全國高校學生廣泛使用分期平臺的大背景下,海南各大高校的網路借貸和分期平臺線下代理業務也發展得如火如荼。

  那麼,時下大學生使用分期平臺的情況如何呢?又呈現出什麼樣的趨勢?

  近日,Analysys易庫智聯發佈《2016中國校園消費金融市場專題研究報告》,針對2893份大學生調查問卷分析發現,大學生群體對於分期消費的接受程度普遍較高,用過分期消費並且表示還會繼續使用的,超過67%,而剩餘30%多的大學生群體中,沒進行過分期消費的只佔22%。其次,大學生使用分期消費的頻次較高,活躍用戶達36%,且大學生對分期平臺的粘性較高,使用一家分期平臺的用戶佔比66%,顯示出大學生分期消費呈現高頻高粘性特徵。研究指出,大學生分期消費需求強烈,必將進一步刺激市場的發展。

  分析

  分期購物市場瞅準優質高校

  優質高校的學生很少因幾千塊錢貸款而跑路,違約壞賬率較低,成為各大代理商爭相搶奪的主要優質目標消費者

  “校園分期産品實際上就是大學生虛擬信用卡。”海南大學金融系主任黃成明告訴記者,2009年以前,也有不少傳統銀行開發高校信貸市場,結果高違約率、高壞賬率,致使2009年銀監會正式下發通知,明確要求不得向未滿18周歲的學生發放信用卡。對已滿18周歲但無固定工作、無穩定收入來源的學生發放信用卡時,須落實第二還款來源,且額度較低,這都大大提升了學生信用卡的門檻,信用卡開始逐步退出大學生金融借貸市場。

  而銀行信用卡的“退位”,給大學生分期貸款業務提供了生長的土壤。伴隨著網際網路長大的95後一代進入了大學校園,他們的消費慾望和理念早已不同,提前消費也變成了一種很正常的事情,強烈的需求和空缺的市場形成了“洼地”。

  “大學生分期購物平臺具有一個‘高大上’的商業模式,一邊是平臺和電商對接,另一端對接投資理財的人”,黃成明告訴記者,“趣分期、分期樂這類公司本身並不是電商,主要是幫助電商企業銷售産品。大學生在分期付款平臺購買産品,這些平臺與P2P平臺連結,將學生借款需求包裝成為投資者購買的理財産品。”大學生在這些平臺上發出借款購買標的,投資人選擇借款人將錢借給對方,借款標的被投滿之後,大學生用這筆錢去消費,再按月償還本息給出借人。

  “而貸款業務也不是每個高校的學生想借都可以借的。”吳楠向記者透露,目前省內的一些優質高校和私立高職院校是各大代理商爭相搶奪的主要優質目標消費者,其中海南大學和海口經濟學院成為最大目標市場,佔據全省分期市場的一半以上。

  “優質高校的學生,至少不會因為幾千塊錢而跑路,而對於一些生源較差的大專院校來説,卻很難説,違約壞賬率可能比較高。”為了提高風控,分期代理們也有他們的選擇標準。

  風險

  學生消費父母成隱形擔保人

  平臺把本該學生本人承擔的風險轉嫁到了學生家長身上,而且利率高,有高利貸之嫌

  “只需填一張資訊單,0首付就可以‘花明天的生活費,圓今天的蘋果夢’。”分期消費讓不少大學生消費者樂此不疲。而一旦大學生不能如期還款,除了會遭遇不斷的電話催款外,還會導致高額的違約賠償,最後會聯繫其父母,由父母承擔債務。

  記者從某分期購物平臺了解到,除了分期購物,該平臺還開展了“白條”業務,學生只要註冊後,可以申請到最高5000元的借款額度,根據借款期限不同,收取不同數額手續費,一旦違約逾期未還款,將面臨按照未還金額每天1%的額度收取違約金。

  “按照每天1%的滯納金繳納額度來計算,那麼最高滯納金1年將達到借款額度的3倍以上。”中國民生銀行三亞分行零售銀行部總經理張守玉告訴記者,相較于傳統銀行貸款每天萬分之五的滯納金繳納額度來説,網貸滯納金繳納標準是相當高的。

  “這些平臺利率偏高,可能加重學生經濟壓力,一定程度上有高利貸的嫌疑”, 廣東深天成(文昌)律師事務所律師鐘敏表示,“父母為還不起債務的孩子承擔最後欠款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可以説父母是隱性的借貸人,這可能給機構增加了一層保護。”

  在鐘敏看來,“大學生有旺盛的消費欲,但是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平臺無疑是把本該學生本人承擔的風險轉嫁到了學生家長身上。而且,讓沒有穩定經濟來源的人去做透支型消費也不利於引導正確的消費觀念。”

  除父母聯繫方式之外,記者調查發現,分期申請人的大學同學、班委、室友、學校輔導員的電話號碼,也都成為申請客戶資料中必填的一項資訊。“如果按期還款還好,一旦産生滯納金,所有人都將成為‘追債’環節的一部分。”鐘敏表示,未經他人許可,洩露他人私人資訊,無形中也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不少高校老師並不贊成大學生分期消費這種消費方式。海南師範大學經管學院金融係葉教授認為,有的學生一時享受到分期消費的甜頭,因為不需要一下子拿幾千元錢出來,有了多餘的錢去買其他東西,於是額外揮霍會越來越多。

  而葉教授的説法也確實在現實中得到印證,海口經濟學院張喬(化名)同學向記者透露,她身邊就有同學先後在多個網貸平臺購買了電腦、手機等數位産品。現如今,每月要還的欠款就超過千元,正常的生活開支都受到了影響。不得已之下,只能“拆東墻補西墻”,“這個平臺的還款期到了就從別的平臺再借點先還上,如果實在沒轍了就向室友借。”

  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不少分期平臺代理商甚至成為“分期專業戶”的專業“拆借顧問”,幫助這些“分期專業戶”們進行不同平臺之間的套現,從中獲取部分雇佣金,而雇佣金的比例甚至高達貸款金額的20%-30%。

  分析大學生網貸分期消費的利弊,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經濟法室主任席月民認為,大學生分期消費網路平臺的搭建,客觀上推動了消費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群體網購意願強烈,分期消費網路平臺的出現使得他們的消費更加省時省力,更重要的是,它解決了當代大學生實際消費能力有限與旺盛消費需求之間不相匹配的問題,通過分期付款和網路借貸可以大大緩解大學生們的資金壓力,有助於培養大學生們的契約精神和守約意識。但與此同時,由於當前大學生消費教育工作仍顯滯後,因此難免會助長一些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行為,導致相互攀比和“面子”消費,嚴重者會出現違約行為和不良信用記錄,過度的超前消費不利於他們確立正確的適度消費觀和理性消費觀。

  思考

  高速發展網貸分期購物平臺,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有效的監管或需要通過公安、工商以及金融監管等部門的聯合執法來實現

  2015年大學生網貸分期市場開始全面爆發。張守玉表示,大學生分期産品希望通過信貸産品,切入到學生的金融服務領域,持續向他們提供更多金融服務,隨著用戶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多。但學生成長之後,是繼續使用分期産品,還是直接擁抱銀行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更重要的是,這些主要針對大學生群體的公司也面臨著道德的質疑。從中收取利息,是這些創業公司主要的盈利模式,而比起信用卡分期付款7%以下的年利率來説,校園貸的年息通常高達20%以上,很多時候學生沒辦法還款,而最終變成家長埋單,這也讓他們受到了“高利貸”的質疑。

  記者近日從海南省銀監局了解到,目前國家已經將P2P監管劃入銀監會的監管範疇,但對於如何監管,時下並沒有出臺明確的細則和指導性意見。目前國家監管層面對於校園消費金融的態度不明確,對於消費金融平臺的運營資質,類虛擬信用卡是否合規等內容並無具體規定,造成大學生分期消費市場缺乏門檻,資訊披露不透明等問題。

  鐘敏提醒,針對服務對象,目前提供校園網際網路金融服務的服務商很大一部分是綜合實力較小的企業,很多公司提供的服務與其承諾的服務不一致,提供假冒偽劣産品及服務,甚至開辦者有可能攜款潛逃;學生在享受服務的同時,可能付出高額代價,面臨高利貸風險,陷入失信陷阱。

  席月民認為,大學生分期消費網路平臺及其産品的出現,快速適應了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新趨勢,給網際網路企業和金融機構均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海量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群體,市場份額的擴張正在成為眾多平臺相互競爭的首要目標,政策支援和技術支撐給這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然而行業的規範化發展及其有效監管的紮實跟進,正成為大學生分期消費網路平臺行業發展的主要挑戰。”

  席月民指出,當前大學生分期付款消費平臺所從事的具體業務並不局限于電子商務和網路借貸,而且一些平臺還存在著欺詐、缺乏風險提示、消費資訊安全等問題。“整體上講,有效的政府監管不能單靠某一個政府部門,而是需要通過公安、工商以及金融監管等部門的聯合執法來實現,以期達到綜合治理的理想效果。”

  “政府應首先要加強立法,對網際網路金融服務提供商的準入進行規定,對服務對象進行詳細的規範。”鐘敏認為,應加強行業監管,督促行業自律,引導其針對大學生開展理性的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培養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

  另外,要建立政府、交易網站、網路消費者三位一體的輿論監督體系,加強三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和相互交流,既大力推崇積極的網路行銷行為,也讓非誠信行為得以曝光並得到應有的懲罰,為高校學生營造良好的網際網路金融環境。

  對於伴隨校園分期市場産生的各種代理商,張守玉認為,分期平臺需要加強對其所辦代理業務的監管,對其所辦業務的交易背景真實性、資金用途合規性嚴加核查,防止出現代理商大規模套用客戶資料、套取信貸資金而産生的系統性風險。

  提醒

  切勿使用個人資訊替他人進行貸款

  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滿足了學生群體的消費需求,但是很多外界詐騙分子利用學生的社會經驗少,盜用學生的身份證和學生證等個人資訊進行違規貸款,非法獲利,嚴重擾亂網際網路金融秩序的同時,也對學生本人的利益和信用造成嚴重的損害。

  黃成明提醒,大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防騙手段來進行自我保護。切勿使用個人資訊替他人進行貸款,無論是承諾提供“好處”的陌生人,還是關係好的同學。

  其次,花錢要量力而行。在分期付款前,要考慮清楚能否按時還款保證信用,要時刻牢記信用不好會影響自己的一生。大學時代的不良信用記錄也會導致日後信用消費受阻甚至進入“信用黑名單”。

  此外,大學生在使用校園分期服務時應注意保護個人資訊的安全。用戶個人資訊一般是由於資訊經手人太多而洩露,當前不少大學生分期平臺存線上下審核、線下面簽等線下資訊流轉確認的環節,大學生個人資訊安全不能有效保證。

  (本報海口2月22日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