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藝術品掀P2P草根投資潮 網貸隱憂需提防

  • 發佈時間:2015-11-02 09:17:18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藝術品金融與當下最時髦的網際網路金融結合而成的藝術品抵押P2P網貸,成為業界投資者的關注焦點。

  所謂藝術品P2P網貸,就是指借款人將自己持有的藝術品質押給網貸平臺,獲得平臺投資人固定週期的融資,當融資到期時,借款人必須歸還投資人本息,如發生借款人無法歸還本息的現象,那麼平臺有權將抵押的藝術品拍賣變現,以彌補投資人的損失。

  藝術品網貸開啟了草根投資浪潮。但值得注意的是,藝術品本身就有價格、真偽等風險,而再疊加網路金融平臺本身的風險,藝術品網貸能否經得起考驗尚待市場進一步完善。

藝術品掀P2P草根投資潮 網貸隱憂需提防

  藝術品金融草根新浪潮 年化收益約8%~12%

  從2011年開始,國內藝術品市場轉入調整期,市場成交量和價格都出現下滑,一些投資人手中有藝術品,卻沒有資金,他們既不願意降價出售藏品,也很難從銀行得到貸款,網貸平臺則讓他們看到了一個新的融資出路。

  據了解,目前P2P網貸業內有藝術品抵押業務的平臺有愛投資、藝金所、藝投金融、藝融網、好享投等,其他大部分平臺則將文化産權作為其眾多業務中的一種。藝術品網貸項目的抵押物目前以郵幣卡、玉器、書畫等為主,借款期限大多在15天至6個月不等,借款金額大多在5萬到80萬元之間,年化收益率一般為8%-12%,起投金額為50元或100元,投資人可以根據情況投標一定數量的資金,借款金額一般不超過評估值的40%。

  盈燦諮詢的調查報告顯示,P2P網貸平臺一般與文交所、拍賣行等合作開展文化産權業務,將風控交給更專業的第三方進行審核,合作機構對藏品等質押物進行價值判斷,並對其進行管理,同時,大多數合作機構還承擔相關藏品的變現。另外,借助於更專業的文交所、典當行、拍賣行等機構,可以增加平臺的公信力,增加投資人投標信心。

  在愛投資網站上,記者看到從2014年10月至今,已有40多個愛收藏項目招標成功,幾乎每個項目都有上百名投資人,數額從100元到上萬元不等。其中項目規模最大的是徐悲鴻作品《飲水思源》,融資額度為550萬元,借款期限6個月,年化收益率為10%,借款企業已經還本付息。

  相比動輒上億元的藝術品信託基金,藝術品網貸項目規模仍是小得多,但是投資門檻低,回報週期短,吸引了大量中小投資者,前者走高端藝術品投資路線,而後者走的是草根路線,並且在網貸平臺上人氣不斷上升。

  風險難控 擔保模式面臨隱憂

  藝術品市場本身就魚龍混雜,再疊加上網貸平臺的風險,讓一些投資人猶豫不決。特別是去年以來,淘金貸、優易網、安泰卓越等P2P網貸平臺先後曝出“跑路”事件,更是繃緊了投資人的神經。

  為了打消投資人的顧慮,擔保制度成為藝術品P2P網貸平臺的重要風險控制手段。由於大部分投資人都比較認可第三方擔保,因此,藝術品P2P網貸平臺大都選擇這種方式。一旦借款人出現問題,由擔保公司或其他公司先行墊付,然後再處分借款人的質押藝術品。

  據愛投資介紹,愛收藏系列産品中質押的藏品全部為頂級拍賣行拍出的珍品,有最近一期頂級拍賣行拍賣會上的拍賣成交憑證。另外,當借款企業違約不還款,拍賣行代償完畢,認購愛收藏産品不低於該項目融資金額10%的用戶即有資格參與借款企業抵押的藝術品的拍賣會,且有優先購買權。

  這也是國內目前大部分平臺的擔保模式,中小型拍賣公司作為預收購機構,覆蓋的品類一般為該機構大部分經營品類。但是一些作為賠付機構的拍賣公司本身業績就令人擔憂,有的就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一年也辦不了幾場拍賣會,由於客戶群體有限,抵押藝術品的變現價格和週期也變得不確定。

  甚至有業內人士懷疑就是拍賣公司將自己手裏的藏品放到網貸平臺上去“圈錢”,拍賣公司既是抵押藝術品的提供者、又是鑒定估價方和借款人,最後被忽悠的就是投資人。如果藝術品提供者跟拍賣公司串通,拿倣品冒充真品,哄抬拍賣價格,騙取網貸平臺上投資人的資金,那後果更不堪設想。

  基於風險控制的要求,有的網貸平臺則採取P2C(Person to Company)的借貸形式,要求借款人為企業,但在藝術品市場,P2C的模式有明顯的局限性,國內絕大多數的藝術品收藏者都是個人。

  藝術經濟學者馬健在《藝術品P2P網貸平臺的隱憂》一文中表示,雖然風險管理是藝術品P2P網貸平臺運營的核心,但風險管理制度完善並不等於風險控制機制嚴密。在實際操作中,假如藝術品P2P網貸平臺僅是設立了所謂的“風險備用金”,對於商業銀行來説,這只是普通存款,並不會監管該筆資金,網貸平臺隨時可以轉出或挪用。事實上,擔保制度並不是萬能的。因為P2P網貸平臺的不良借款風險正在由網貸行業向擔保行業傳導。近年來,擔保公司的頻頻“跑路”和破産就很説明問題了。

  藝術品市場水太深 那些看不見的瓶頸

  “藝術品市場 ‘水’太深,鑒定大家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世界級拍賣行都拍過贗品,如果抵押的藝術品存在真偽問題,一旦要兌付變現將會面臨很大難題,即使是真品,變現週期也很長。”一家網貸平臺負責人對藝術品質押有些動心,但卻一直觀望不敢試水。

  藝術品真偽問題一直都是困擾藝術品金融化的一個門檻。投資人或者網貸平臺都對藝術品行業缺乏足夠的了解,相關藝術品鑒定的真正專家十分缺乏,而且有的高倣藝術品極度逼真,甚至連專家都會信以為真,一旦出現把假鑒成真的錯誤,將會對投資人造成嚴重損失。

  特別在2011年9月經媒體披露,華爾森集團總裁謝根榮請原某著名博物院副院長等人給假造的“金縷玉衣”估價24億,並且該偽造金縷玉衣于2002年向建設銀行北京開發區支行騙貸數億元,藝術品質押融資的鑒定與估價問題愈加凸顯。

  藝金所規定,對質押藝術品採用雙鑒定、雙評估,必須有兩家拍賣行做鑒定,同時平臺內部也會另請專家進行鑒定評估。在雙鑒定和雙評估完成後,借款人必須找一家符合資質的拍賣行做擔保。

  鑒定該找拍賣行還是博物館專家?借款人和拍賣行會不會有關聯交易?對此仍有爭議。投資人趙忠誠告訴記者,對於質押藝術品的真偽,他們目前只能根據網貸平臺的介紹來判斷,在推出一個新融資項目時,平臺上會有藏品價值、成交記錄、風險控制等內容,並附上藏品照片和拍賣成交發票。

  藝術品價值評估也是一個難題,目前網貸平臺一般以最近一次拍賣價格作為估價參照,但是拍賣結果是否真實可靠?是否存在炒作虛高等風險?另外經濟、政策也會影響藝術品市場走勢,一旦市場下滑、價格縮水,藝術品也會遭遇貶值,變現就會打折扣,種種估價的不確定性增加了網貸交易平臺的不確定性。

  國際藝術品市場類似運作思路也許可以為網貸平臺提供一個出路。一家成立於2007年的英國Borro公司,急需用錢的客戶通過網站或電話提出典當申請,然後線上下將自己收藏的藝術品、珠寶等物品交給公司作為質押物而獲得貸款,借款期在6個月左右。如果客戶沒有按時贖回,公司則會通過自己的拍賣網路將物品以盡可能高的價格賣出,並將拍賣抵押物所得超過差額部分全部返還給客戶,不從物品售賣環節中獲利。它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公司擁有來自佳士得、蘇富比和博物館等一流機構的優秀鑒定估值師和專業人員,可以幫客戶實現最高拍賣價格。

  盈燦諮詢研究員高麗秀認為,文化産權網貸平臺如能快速做大做強,將是一個奠定行業地位的機會,但需付出較大的市場教育成本。從風險角度上來分析,平臺需防範流動性風險及藏品真假的風險,如出現逾期,而藏品又不能變現,平臺將面臨較大的兌付壓力。對於投資人來説,要仔細研究藏品種類,藏品流動性影響變現能力,儘量選擇自己能看得懂的網貸平臺,以防資金受到損失。

  盈燦諮詢研究員高麗秀認為,從風險角度上來分析,平臺需防範流動性風險及藏品真假的風險。對於投資人來説,由於不同種類的文化産品其特點也不盡相同,例如郵幣卡,單個金額較小,流動性強,變現能力較高;而某些大額的貴重藏品流動性則會偏低。而在P2P網貸平臺上進行投資時,也要仔細研究藏品種類,儘量選擇自己能看得懂的平臺,以防資金受到損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