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網際網路+平臺金融”:傳統銀行轉型“漸入+境”

  • 發佈時間:2015-10-09 10:21:25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 歆  責任編輯:鄭夢琦

  站在“網際網路+”的風口,商業銀行的轉型變得必然,也更為自然。

  然而,體型可謂龐大的商業銀行的轉型既不可能是紙上談兵,也不可能毫無章法,貫穿其業務結構調整的主線乃是轉型成敗的關鍵。在“網際網路+平臺金融”帶動下,華夏銀行的小微業務可謂實現了小微企業與銀行的雙贏,或者説上市銀行社會責任與股東責任的雙贏。對於傳統商業銀行來説,轉型正“漸入佳境”。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再提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並首次提出要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

  回望過往,網際網路金融誕生之初,曾經被部分金融從業者視為洪水猛獸,甚至引發了推高企業融資成本的質疑。然而,與傳統金融相比,網際網路金融借助網路平臺,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降低運作成本。事實證明,“網際網路+”創造了一種金融新生態,只要運用得當,其對於銀行降低成本,進而降低貸款利率可謂“GET+”。華夏銀行“網際網路+平臺金融”的成功也已經印證了這一點。

  華夏銀行著眼于平臺經濟發展趨勢,從銀行支付仲介和信用仲介本源出發,于2012年9月份同業首推“平臺金融”業務模式,運用網際網路與企業平臺系統對接,全面整合資訊流、物流、資金流,基於交易資訊數據的分析運用,為平臺客戶及其體系內的小微企業、個人客戶提供線上融資、現金管理、跨行支付、資金結算、資金監管等綜合金融服務。

  “假如我們用小微企業實際支付的利息與其授信額度相除作為實付利率,經過去年一年的數據積累,我們發覺平均實付利率不到4%”,華夏銀行杭州分行一位小企業業務客戶經理去年在介紹該行平臺金融業務模式時曾對筆者表示(當時央行還沒有進行五輪降息)。與2014年銀行理財産品動輒超過6%的預期收益相比,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不到4%,顯然是不高的,而鋻於與平臺金融模式對應的低不良率甚至是零不良率,這種模式毫無疑問是雙贏升至多贏的選擇。

  然而,華夏銀行業務創新與轉型並沒有停滯于2014年的成功。今年初,該行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網際網路+”,進一步實施“網際網路+平臺金融”計劃,“平臺金融”體系逐漸成熟,包括支付融資系統,以線上融資、支付結算、現金管理為代表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以及創新的銀企合作模式三大核心脈絡更加清晰。

  截至今年中期,華夏銀行的“網際網路+平臺金融”計劃已經探索完善升至5.0,集本外幣線上融資、跨行支付、電子對賬、本外幣現金管理在內的綜合服務體系日益完善,上線運作的平臺客戶接近450戶,小微企業客戶接近4萬戶。

  值得一提的是,商業銀行的轉型自然不能是“只賺吆喝不賺錢”。而從“網際網路+平臺金融”的組合來看,其對轉型後銀行利潤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一方面,平臺金融是在“燒餅上找芝麻”。華夏銀行提出,如果把一個行業、一個地區、一個産業或者一個集團比作“燒餅”,那麼依附於其上的小企業就是星星點點的“芝麻”,而華夏銀行要做的就是抓住並服務於數量眾多且品質優良的“芝麻”。事實上,尤其對於小微業務而言,“燒餅上找芝麻”的策略無論是在效率還是在成功率上顯然都遠遠高於普通商業銀行的“海選”,而且“網際網路+”在數據上的優勢可以實現小微業務的“批量化”,節約大量駐場調查的時間和成本。

  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的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網際網路+平臺金融”的運作模式可以説是強風控的最佳選擇,其對於銀行防範不良生成可謂意義重大。數據也顯示,華夏銀行的資産品質確實在上市銀行中長期排名靠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