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銀行與網際網路金融的深度融合將是必然趨勢
- 發佈時間:2015-08-26 09:20:05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顛覆傳統銀行,挑戰金融秩序,促進金融改革,加速利率市場化……一直以來,網際網路金融都扮演著顛覆傳統銀行的角色,肩負普惠金融的神聖使命,被推到風口浪尖。可事實上,這些論調大多言過其實。
長久以來,中國金融的環境確實存在著供求不平衡的現實。金融結構過度傾向於國企央企,傳統銀行缺乏服務大眾的意識,致使國家和個人在信用和風險方面産生的倒置,小微企業和個人的普通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正是借著這個機會,網際網路金融應運而生。
然而,這個困局會長期存在嗎?不會!
隨著國家“網際網路+”戰略的提出,金融行業的改革也在逐步進行。同意成立網路銀行,出臺存款保險制度,鼓勵民間資本設立消費金融公司,鼓勵傳統金融進入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等,都説明國家已經在著手解決這種供需不平衡的狀態,所以與其説替代,不如説融合;與其談顛覆,不如説合作。
究其本質,網際網路金融和傳統銀行其實是同宗同源的兄弟,都由四大模組構成:資信、系統、資金獲取以及資金出借。
第一,資信。傳統銀行最大的優勢就是資信。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註冊資本,幾十年的信用積累,上千億的市值,銀行牌照的信用背書……這是銀行的核心價值,象徵銀行的實力,讓人們對銀行信任。這一點上,網際網路金融無疑就差很多,尤其是剛出現網際網路金融的時候,一個註冊資本幾十萬上百萬的科技公司,十幾二十個人的團隊,這也是所謂草根顛覆的由來。然而今天,隨著行業的發展,監管的逐步落實,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的資信也在提升。業內頂尖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上十億的註冊資本,上千人的團隊,全國各地的分公司,甚至比一般的城商行、村鎮銀行都更有實力。未來,隨著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兩者的差距會逐漸消除。
第二,系統。傳統銀行投入最大之一的就是系統,但這個系統不光包括賬戶、清算、支付等財務方面的系統,還包括風控系統、運營系統、管理系統、甚至監控系統等等。這些是銀行幾十年來風風雨雨積累下來一套方法論,也是銀行能長存的要素之一。
對於傳統銀行積累的大量數據,通過大數據大系統的方式,將個人的各種行為和消費數據構建成可量化的風險識別模型,對整個金融行業來説都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對除了金融數據外其他維度數據的利用,比如社交數據。與出身就帶著系統的網際網路金融相比,傳統銀行顯得要保守一些。未來隨著各家的加速佈局和建設,誰能率先建立起有效的風控模型,誰就能佔據制高點。因為其將極大程度的提升作業效率,其對於金融行業的意義,堪比蒸汽機對於工業的意義。然而,這個模型的建立或許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協作,不論是傳統銀行還是網際網路金融,都必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第三,資金獲取。對於銀行來説,獲取資金的方式就是吸儲。而且,銀行的資金成本非常低,基本上都是按照央行的基準利率在執行。對於網際網路金融來説,其本身不具有吸儲功能,所以更多只能是資訊撮合。提供給投資人的收益,從最開始的年化20%甚至30%,到今天的10%左右,雖然降低了不少,但在資金成本上依然劣勢明顯。未來,在利率市場化的體制和風險定價的金融準則下,網際網路金融的資金成本將逐步降低,銀行的資金成本將有所上升,兩者的利率水準將會一定程度趨同。
第四,資金出借。銀行最主要的業務是放貸,然後賺取利差。金融的邏輯是,只要收益能覆蓋成本和壞賬率,就是賺錢的。對於網際網路金融來説,由於是資訊仲介,所以其只能是賺取資訊服務費。對於借款利率,更多是受其前端資金成本所限,在投資人的基礎上加1~3%左右。而銀行由於在資金成本上的優勢,使得其在借款端也有相應的優勢。未來隨著利率水準趨同,主要的競爭在定價能力,誰能對風險準確的評估,並給出合適的利率水準,誰就能在資産端贏得客戶。
總而言之,不管是傳統銀行,還是網際網路金融,其本質是一致的,與其説誰顛覆了誰,不如説是網際網路+時代下的金融同行者。事實上未來金融行業的發展更需要全行業的努力,利用大數據大系統的方式,構建出合理的風控模型,提升整個社會的金融效率,才能讓中國真正實現所謂的普惠金融。網際網路金融未來的走向,必然會跟銀行融合,這個進程可能只需要三年時間。
作者簡介:林水源,網際網路行業資深專家、金融投行混業專家,現任北京網融天下金融資訊服務有限公司(理財范)聯合創始人,鷺商資本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