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P2P評級當生意
- 發佈時間:2015-06-24 03:34:15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畢曉娟
■楊群
P2P(個人對個人)網貸平臺實在太多,隔三岔五就冒出一個名叫“某某貸”的平臺。當前,全國已有近2000家這樣的網貸平臺在運營,平臺數及其成交量呈幾何式快速膨脹。這一膨脹,催生了“需求”——評級,也就是要為“P2P哪家強”排個序。然而,與P2P行業魚龍混雜相似,接連推出的網貸評級也令人霧裏看花。
P2P即將正式納入監管,筆者認為也有必要對野蠻生長的評級市場進行規範。對於網貸這一網際網路金融新業態來説,評級確有必要,但千萬別讓這種第三方的監督手段異化成了一門“生意”。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就有超過10家機構對P2P行業發展進行了評級,其中不乏中國社科院、大公國際這樣相對權威的第三方機構,但更多的是民間組織,也有不少是與金融相關的網際網路搜索、諮詢平臺。
P2P評級為何熱門?其實不難理解。P2P尚未被正式納入監管,也沒有金融牌照這樣的門檻,行業快速擴張,良莠不齊,好壞全憑自己説,市場混沌,投資人也困惑。這樣的狀態下,市場肯定愈加希望有一張明晰的“榜單”,為這些數量繁多的平臺按規模、收益、壞賬率等關鍵指標排個優劣,也好有個參考。
只不過,各路機構競相參與背後,卻各有各的盤算。有的生生把評級做成了“買榜”生意,吸引一些平臺為“增信”而買單。也有許多評級報告的發佈方聲稱是自掏腰包完成報告,絕對中立客觀,但他們也有其目的——有的是為了先發制人,趁早掌握話語權,當評級的權威品牌形成後,仗著影響力自然不愁新機構新會員前來投靠;有的則純粹是自我炒作。前不久,就有一家機構發佈了駭人聽聞的評級報告,將市場上公認的幾家P2P行業龍頭,都列入“黑名單”,一時引發眾議,該機構自身的知名度倒借力提升了不少。
與P2P平臺無需金融牌照一樣,眼下給P2P做評級的大多數機構本身也是“不持牌”經營,不像國際上對銀行業進行評級的專業機構那麼具有權威性。而且,評級所依據的數據全面性和真實性也存疑。壞賬率、利潤等敏感數據,各P2P平臺不會自願披露,評級機構師出無名也沒有權利強制要求其披露,數據獲取的難度也給評級結果打上了問號。
總體來看,當前P2P評級的操作模式暗含著不小的道德風險,評級的結果也缺乏公信力。這樣的評級由誰買單顯得至關重要。讓被評級的P2P平臺間接養活評級機構,肯定是一個怪圈。筆者建議,不妨嘗試政府購買,以此來挖掘和培養一批真正有價值的社會機構,滿足市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