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
- 發佈時間:2015-05-07 06:22:46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畢曉娟
近年來,我國網際網路金融産品如雨後春筍般迅猛生長,P2P信貸、網路小額貸款、第三方支付、金融機構線上平臺等,已快速成為具有較大規模和影響力的業態。目前,網際網路金融已成為金融業界和學術界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面對這股洶湧而來的網際網路金融熱,我們既要充分尊重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自身規律,因勢利導積極鼓勵其健康成長,也要冷靜觀察,正視其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通過更嚴格的標準和更有效的監管,促進其健康發展。
金融服務傳統模式受到衝擊
網際網路金融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依靠便捷、低成本和良好的用戶體驗等優勢,在支付、理財、融資等領域對傳統金融服務模式形成了衝擊。其不僅迎合了我國網際網路普及和資訊消費升級的新趨勢、滿足了消費者和企業希望獲得更加便利金融服務的迫切需要,而且能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等手段讓那些無法從銀行貸款的中小企業和個人受惠,通過競爭刺激傳統銀行跟上時代和科技的步伐,最終帶給客戶更好的産品和服務。
現在,網際網路經濟元素不斷滲透到傳統金融的方方面面,支付、理財、融資乃至金融行銷逐漸線上化、移動化。比如,金融行業的價值實現方式受到深刻影響,交易成本大幅削減,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社交網路、搜索引擎等形成的海量數據成為金融業的重要戰略資産,利用雲計算、神經網路、行為分析、遺傳演算法等方法深入挖掘這些數據並設計、開發針對性地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金融産品成為主要價值創造方式;金融脫媒現象越來越普遍,物理網點和地域優勢逐漸讓位於網路行銷渠道;財富管理行業逐漸由通道仲介的定位向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定位轉型;開放思維在金融業界漸成氣候;商業生態體系對於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已經成為金融業界的一致共識,金融機構的發展更加依賴於不同商業生態體系的競爭,等等。
總之,網際網路金融給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工作生活帶來諸多利好,也給傳統金融服務模式帶來不少衝擊。傳統金融機構只能主動或者被動地適應由此産生的變革,對自身的經營方式和盈利模式進行相應的調整,從而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
理性看待網際網路金融發展
網際網路金融是個新生事物,在凸顯諸多優勢和便利的同時,也存在風險控制的問題。從功能角度來看,網際網路金融存在一些先天的不足。第一,網際網路金融在風險管理功能方面存在欠缺,無論是在制度設計方面,還是在人才儲備和經驗積累方面,都無法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提並論,缺乏有效、合理、可接受的風險評估手段。特別是網際網路金融的虛擬化、跨國界經營、高技術裝備水準、法律法規不完善等,使其風險管理更複雜,監管難度更大。現有的金融監管體系對網際網路金融存在一定監管缺位問題。第二,網際網路金融在利用資訊技術將距離遙遠的多方當事人的金融活動聯結在一起的同時,很可能導致更大的資訊不對稱,這種資訊不對稱容易引發更大的信用風險。第三,網際網路金融建立在資訊技術的基礎上,在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蘊含著巨大的資訊安全隱患。
因此,在正視網際網路金融給傳統金融業造成的挑戰的同時,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金融創新往往是把“雙刃劍”,不應誇大網際網路金融的作用和影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促進網際網路金融發展應以史為鑒,不僅要在鼓勵創新上做文章,同時也要在防範風險上做文章,不斷更新規章制度和監管標準。此外,還要拿捏好監管的分寸,既防範風險,又不能管得太死,以至扼殺了創新。總之,只有處理好監管和發展的關係,網際網路金融才有可能真正成為新的增長點,才能使金融業保持健康發展方向。
讓網際網路金融和傳統金融“共舞”
網際網路金融和傳統金融各有優缺點,理應相互融合,以發揮各自優勢,揚長避短。目前,網際網路金融和傳統金融已經出現相互滲透的態勢,部分領域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這可以視為網際網路金融與傳統金融相互融合的一個例子。而且,傳統金融和網際網路金融可以通過合併和收購等方式,開展深層次的合作,從而達到高度融合。
在這一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傳統金融應當在深入認知和廣泛宣揚自身專業和技術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吸收網際網路金融的優點,推動各項業務在網際網路上的延伸,積極探索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的模式。例如,網際網路金融吸引眾多客戶的一個關鍵是高度重視客戶體驗,併為此採用了開放式的金融平臺、個性化的産品服務、互動式的行銷手段和方便快捷的操作流程等手段,傳統金融也可以吸取這一經驗,以網際網路思維為指導,加快技術與數據的結合,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蒐集、統計和分析客戶數據,實現客戶和市場的精準定位,進而有針對性地優化業務流程、整合業務資訊、創新網上平臺、美化網上行銷界面,力求貼近客戶,及時捕捉、迅速響應客戶需求,不斷提升客戶體驗。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金融應當充分認識到其在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短板,不斷吸取傳統金融在風險管理方面的經驗,力求在有利於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細分領域深入挖掘潛力,同時加強風險控制,充分利用線下信用環境和數據,避免對網路數據的過分依賴,不要急於求成,盲目做大,貿然進入其不熟悉的領域。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