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土司遺址代表中國申報世界遺産 業內稱通過希望大

  • 發佈時間:2015-06-30 09:17:02  來源:新京報  作者:許路陽  責任編輯:張明江

  第39屆世界遺産大會28日晚在德國波恩開幕。大會將審議新一批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産項目,並對已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産的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指導。

  據了解,本次大會將對38個申遺項目進行審議,其中由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和貴州海龍屯遺址聯合代表的中國土司遺産將作為中國2015年申報項目提交本次大會審議。

  截至目前,中國擁有47處世界遺産,遺産總數僅次於義大利,居世界第二。

  據央廣網報道 據業內人士透露,大約在7月3日,大會將對中國土司遺産申報項目進行投票表決。目前來看,“土司申遺”通過的希望很大。

  ■ 釋疑

  什麼是土司制度?

  昨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介紹,土司制度是中國元代以來一個中央王朝對西北、西南邊疆的統治辦法,就是中央王朝承認當地統治者對地區的世襲統治。

  “他們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統治,只是需要向中央王朝納貢稱臣。”王巍説。

  王巍認為,土司制度有利於將中央很難派官吏直接統治的地區納入到統治範圍,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好處,“如果這些地區完全獨立,就會削弱中央王朝統治。”

  “在古代,對於大國,如果不分層次、類型區管理,很難維持國家的持久強大和統一。”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劉慶柱認為,直到明清採取“改土歸流”前,土司制度都是維繫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要制度之一。

  王巍認為,土司制度也有一定消極意義,如存在不同土司間的戰爭,土司之間割據造成交通不暢等,因此清代逐漸消除了該制度。

  為何土司能申遺?

  中國各地往往有幾十項文化遺産項目可供申遺,但國家文物局近年來會從中只挑選一項提名給世界遺産理事會,為何土司遺址能被選中?

  在王巍看來,首先,土司考古已成為近年來的考古熱點,多項考古發現入選考古重大論壇和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由於土司遺址多數保存在地面上,如果不及時保護,隨著城市發展會受到威脅;土司遺址多建在山上,不少都保有當時的土司城、防禦設施,甚至還有相關墓地,具有一定可視性。

  劉慶柱認為,這種歷史文化遺産還可以喚醒我們的歷史記憶,“多民族地區經常發生衝突,如何讓不同民族和諧共融,土司制度是個歷史借鑒。”劉慶柱説。

  為何要打包申遺?

  劉慶柱認為,“打包申遺”主要是一個策略問題。

  世界遺産大會規定一個國家可提名兩項遺産,但其中有一項必須是自然遺産項目。也就是説,一個國家頂多各提名一項自然遺産和一項文化遺産。

  去年,中國提名的文化遺産項目就是大運河,而絲綢之路則是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打頭申報的還是哈薩克,用的人家名額。”劉慶柱説。

  “我國有大量的文化遺産,這種捆綁式申請有利於同類項目能同時申請。”王巍認為,目前,我國已形成將具有線性、同類關係的文化遺産項目捆綁在一起申遺的策略,“否則如果一個土司遺址成功了,其他遺存就可能在十幾年內不會再申請上了。”

  劉慶柱也認為,在條件可以的前提下,多幾個地方的相近文化遺産單位能夠有機會進入世界文化遺産是一件何樂而不為的事情,然而,就像多人走路一樣,人越多隊伍越不容易整齊,劉慶柱説,“打包”申遺其實不好申報,困難會更多一些、更大一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