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拍賣鬧劇緣何總是不了了之

  • 發佈時間:2015-06-16 08:55:25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徐磊  責任編輯:田燕

  近日,一則“宋代定窯美人枕”以3.95億港元成交的消息迅速傳開,甚至還搶佔了某些主流媒體的頭條位置。然而,在一片熱鬧之餘,也不乏“炮轟”的聲音,業內關注的焦點很快從天價成交轉向對這一拍品甚至整場拍賣的質疑。

  “這場拍賣就是一場鬧劇和笑話。”中國收藏家協會學術研究部研究員@燕語君達在微網志中表示,“這件美人枕的造型、比例、開臉等方面都假得離譜,是典型的假拍+拍假。”拋開真偽暫且不説,其實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孩兒枕以及曲陽定窯遺址文物保管所收藏的出土殘器美人枕比較之後,水準高下已然立判。

  據了解,這次拍賣只有一個瓷器雜項專場,一共上拍166件標的,成交率87%,總成交額5.9億港元。在這樣的市場行情下,不管是成交率還是成交單價,都足以讓很多大型的老牌拍賣行汗顏。在各大拍行深陷徵集困境的時候,這家公司卻成功徵集到了包括多件宋代定瓷、元青花在內的眾多重量級拍品,不禁好奇,這一徵集團隊究竟是何方神聖?

  查詢其官網可以了解到,這家澳門拍賣行成立於2014年12月,而北京的一家同名拍賣行恰巧也在這之後暫停了內地拍賣業務。近幾年藝術市場的調整行情讓很多拍賣行步履維艱,不少實力薄弱的、暫時無力經營的拍賣行只能歇業或轉戰他處。但即便如此,依舊阻擋不住資本試水入場的步伐。那麼,這些新入場的拍賣行對於市場是一種促進還是擾亂呢?

  中央財經大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表示,那些經營並不規範的新小拍賣行對拍賣業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一些小的拍賣行為了生存會提前收取圖錄費、鑒定費,也不乏租借拍賣執照進行拍賣交易的,也正是這些企業的違規操作,使得整個拍賣行業遭受詬病。

  其實,在拍賣之前巧設名目騙取費用的現象早已屢見不鮮,令人瞠目的拍賣鬧劇也不在少數,比如曾經鬧得沸沸颺颺的2.2億元漢代玉凳、7280萬元《蔣碧薇像》、1.4億元宋徽宗《千字文》等。除此之外,各種“李鬼”拍賣行的出現,讓正規拍賣行頭疼,更讓初涉收藏的人防不勝防。

  有趣的是,出來打假的總是“打醬油”的網友或收藏愛好者,業內專家大都對此諱莫如深。這種負面問題的頻出,與公立鑒定機構的缺項和相關管理部門的不作為也有著莫大(部落格,微網志)關係。可以預見的是,“古玩不打假,買假算打眼”的慣例還會陪著這一行業走很久,若要出手就要擦亮慧眼。另外,媒體也需提高鑒別意識,盲目宣傳要不得。

  即便如此,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和資金進入拍賣行業。這個行業發展不過20多年的時間,只有充分競爭才會讓這個行業更加壯大。鬧劇總會下場,醜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潭死水的寧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