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西安首條地鐵因保護文物而深挖和繞行

  • 發佈時間:2015-06-09 09:41:26  來源:瞭望  作者:李勇 馮國 陳鋼  責任編輯:張明江

  西安城墻保護樣本

  面對著現代都市文明的衝擊,這座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正在走出一條在保護與利用中傳承中華文明的涅槃之路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精神標示之一,西安城墻是中華民族歷代經略中原和西北的精神與物質載體、永久的文化記憶。面對著現代都市文明的衝擊,這座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正在走出一條在保護與利用中傳承中華文明的涅槃之路。

  “這是世界級的寶貝,

  要保護傳承好!”

  “城墻如此堅固、巍峨,很有古都氣勢!”“多美啊!西安人應該為此感到自豪、自信和幸福!”“這是世界級的寶貝,要保護傳承好。”今年新春以來,西安城墻管委會的每一個員工,都清晰地記著習近平總書記留在西安古城墻上的每句感嘆和問候。

  西安城墻景區管委會主任姚立軍説,習總書記的話語,讓我們更加敬畏城墻,尊重城墻。作為一代代西安城墻的守護者,上至國家領導人下到普通百姓,許多人都自覺地肩負著保護傳承古城文脈的歷史責任和文化使命。由於西安城墻的周長近14公里,高達12米,底寬達18米,與其14多公里長、8至12米深的護城河一起,在城市空間上,天然地構成了現代“圍城”。在發展與保護的過程中,西安城墻所代表的古城文化得以傳承,它是古城人最大的“鄉愁”,也是古城人走向未來的驕傲。

  西安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總規劃師韓驥説,雖然面臨著工業文明的衝擊,在歷史的拆或存的爭議中,西安的歷次城市總體規劃都對西安城墻給予了保護。譬如,1952年制定第一次城市總體規劃時,西安就決定保留古城格局,西安城墻及其護城河就是“項鍊”。隨後城市快速發展,特別是1958年“大躍進”時全國興起拆除城墻之風,當時的陜西省省長趙伯平把反映保護城墻問題的信寄給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習仲勳。1959年9月26日,西安市收到《國務院關於保護西安城墻的通知》,認為“西安城墻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現在保存最完整而規模較大的一座封建社會的城墻,也是研究封建社會城市規劃、軍事歷史的實物資料和研究古代建築工程、建築藝術的重要參考資料……應該保存,並加以保護。”

  現任西安市市長董軍回憶説,1984年西安開始大規模修繕城墻,需要收回被老百姓拆掉的城磚。有一次,他在從西安火車站坐公交車回省委大院時,聽到老百姓議論説:“這董繼昌(董軍父親,時任西安市委書記)想的啥主意,把城磚往回收,拆房子修城墻嗎?”

  “每一代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沒有後代人的重建保護,很多文物遺産就不會傳承至今。幾代人對西安城墻接力保護,使其價值兌現,就深刻地體現了這一點。”董軍説。

  作為13個王朝的建都之地,西安無疑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發展的一個縮影,是深刻在中國人心中無可取代的印記。數百年間,西安城墻更是歷經戰火,險遭毀滅性破壞,解放後,也曾一度面臨拆除危機。在習仲勳、馬文瑞等領導關心下,在董繼昌、張鐵民等省市負責人的主持下,西安城墻得以幸運保存,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城墻古跡。

  現今,西安城墻的保護範圍還在持續擴大。除了要保護高大的城墻本體外,護城河、環城公園的清理整治,城墻內外新舊建築的高度和風貌之要求,西安碑林及城墻周邊歷史文化街區等的保護,都漸漸清晰起來。2004年,西安城墻景區管委會成立,結束了“各佔一段、各管一攤”的歷史,一代代人接力保護城墻的故事也在到處流傳。

  城墻保護與軌道交通發展的樣本

  多年努力下,西安城墻恢復了威懾西北的“王城”氣象,在城市空間上表現為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包括了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城樓、月城、甕城等系列配套設施。

  陜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説,西安城墻已被我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錄,西安市規劃建設的六條地鐵線路,其中有4條下穿西安城墻內古城區,城墻南門的城樓、箭樓和中軸線上的鐘樓等歷史建築都處在首條地鐵之上。如何讓地鐵成功“洞穿”古城、進而形成便捷的立體交通的同時,確保體量龐大的西安城墻等文化遺産安然無恙,一直是廣大公眾關心的問題。

  2006年西安首條地鐵修建時,國家還未頒布有關古建築、古遺址的沉降變形、震動控制標準規範。為了文物安全,西安市文物局給地鐵施工方提出了堪稱最苛刻的要求:鐘樓臺基地表最大沉降量不超過-5毫米,局部傾斜不超過0.0005的沉降變形控制標準。城墻範圍地表最大沉降量控制標準+5~-15毫米,局部傾斜不超過0.001的沉降變形控制標準。

  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長黃偉説,西安文物遺址類型多,但都比較淺,“文化埋藏層”基本在距地面5至7米的深度內。為了文物安全,要求地鐵的作業平臺都要在地下14米以下,有些有古建築的站點,考慮到疊加震動,必須挖得更深,要挖30米以下,相當於10層樓高,可説是國內地鐵中開挖深度最深的。

  由於西安城墻南門區域是文物最集中的區域,地鐵在其地下的作業平台下潛到地下20米以下,而且從南門主體文物兩側“繞行”,然後再匯聚到一起。中鐵隧道設計院項目經理張達棟説:“地鐵的深度下潛不僅將對城墻南門諸多文物建築的影響減少到最小,而且也為南門廣場下東西向的下穿車道預留了空間,可説是給南門區域的立體交通留足了城市空間。”

  西安首條地鐵因文物保護的需要而深挖和繞行,使成本大增。譬如,用於支撐城墻門洞等文物保護工程的投資就有2577萬元,為避讓城墻和鐘樓的工程措施費用超過1億元,為減震使用的鋼彈簧複製板道床1公里就需要投入2000多萬元。

  趙榮説,首條地鐵運作3年多來的檢測數據表明,包括西安城墻等沿線文物十分安全。它一方面讓西安地鐵規劃線路基本避開了周、秦、漢等歷代古都遺址,如周豐鎬遺址、秦阿房宮遺址、漢長安城、唐大明宮等文物古跡;另一方面也堅定了文物保護者對地鐵可以成功下穿城墻的信心,為其他古建築多的城市發展軌道交通提供了樣本和借鑒,實現了文化遺産保護和現代城市發展的雙贏。

  “讓歷史説話、讓文物活起來”

  隨著西安地鐵的順利運營和對城墻等文物安全數據的持續觀測,西安市委、市政府2012年決定實施西安城墻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讓歷史説話、讓文物活起來”,讓人們通過文物承載的歷史資訊,“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脈。”

  西安曲江新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西安城墻景區管委會主任姚立軍介紹説,城墻南門區域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是在保護文物的原則下打造的歷史文化街區,包括一系列整體性的建設:箭樓遺址保護性展示工程,恢復三重門三重樓傳統佈局的歷史區,修建南門廣場的風貌區,建設廣場兩側的松園、榴園配套服務區,修建護城河的水上游覽線,創作南門倣古入城式錶演,建設月城和箭樓中的博物館……每項工程都隱含著對城墻和城市的連接,讓墻與城融合在一起“活起來”。

  如今,人們信步而行,可以直接“入城”穿越歷史,也可通過地下通道在大型地下停車場、下穿隧道和地下過街通道間穿行無礙,進而融入現代城市交通或周邊商圈。

  西安城墻南門改造工程在設計理念上是如何讓歷史文物與現代空間相融共生的呢?主持南門改造工程的設計師、西北建築設計研究院總設計師趙元超説:“南門工程仿佛是一幅中國古典風味的水墨畫,含有連接和融合之意,‘縫合了’過去和未來。設計理念上,一方面盡力呈現古城墻南門的古典風格,在地面之上努力做減法,讓廣場‘素面朝天’;另一方面,極力發掘地下和周邊空間的商業價值,來平衡文物保護的高成本,使文物得以積極介入現代生活,以某種對話的形式‘活在當下’。”

  長期關注古城西安的建築規劃專家認為,西安城墻的保護,不僅需要解決古與今、新與舊、修與補的現實難題,需要解決保護與利用、經營與管理、建設保護資金不足等突出矛盾,更需要破解傳承文明、承載城市功能、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的重大命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城墻歷史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張錦秋表示,西安城墻還可以利用現有的空間結構,開展許多有意義的文化旅遊活動。譬如城墻燈展,冬天城墻馬拉松賽……這是在創意中賦予歷史遺存新的生命力,讓這處軍事防禦工事漸漸變為百姓的民生公園。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